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453章 诗囚孟郊(第3页)

 “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等,全是县尉的活儿。”

 “孟郊一个五十多岁闲散惯了的文人,根本不能胜任如此繁杂琐碎的基层工作。”

 “只好跟季县令请假,季县令汇报州府,调了一个假尉下来,帮助孟郊干活。”

 “官府不另外出钱,孟郊把俸禄一半分给假尉。”

 “孟郊月俸三千钱,还得分一半给临时工,生活立马捉襟见肘。”

 “溧阳县城南五里有片树林,郁郁葱葱,草木旺盛。”

 “孟郊无事一身轻,隔三差五来林下吟诗作赋,日出而来,日夕而还。”

 “这种离群索居的日子不言而喻过得很悲催,他融不了现实圈子,被排挤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此时韩愈正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一个穷教书的,跟孟郊境遇不相上下。”

 “听闻孟郊对自己处境颇有怨言,遂写信劝解。”

 “贞元二十年,孟郊这种苦逼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干脆辞职,带着老母回家种地。”

 “又过两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故友郑余庆当了河南尹,请他来洛阳干协律郎。”

 “协律郎是个闲职,正八品上阶,钱多事少。”

 “孟郊很高兴,在洛阳市中心立德坊租了房子。”

 “安顿下来以后,经郑余庆拉线,孟郊娶了媳妇郑氏,可谓双喜临门。”

 ““然而美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儿子出生未久便不幸夭折,孟郊肝肠寸断。”

 “祸不单行,第二年,相依为命大半生的母亲裴氏也去世了。”

 “孟郊去职丁忧,由于上司便是好友郑余庆,郑余庆照样给他发工资。”

 “孟郊给长安一位郑姓朋友写信,一个月工资三千钱不敢随便花,留着养老救急。”

 “元和九年,郑余庆调任兴元尹,聘请孟郊为行军参谋。”

 “孟郊携夫人西上,至阌乡县暴疾而卒。”

 “郑余庆闻知痛惜,给钱数万作丧葬费用。”

 “郑氏将丧讯报给韩愈,韩愈遂召贾岛等一干生前好友于洛阳料理后事。”

 “料理完毕,韩愈写信跟郑余庆汇报,除却一切开销,还剩二百七十千钱,足够郑氏安度余生。”

 “孟郊死后多年,郑余庆每年还给郑氏生活费,可谓仁至义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郑氏本来便是郑余庆本族亲眷,不是外人。”

 “孟郊死后,诸友作诗祭奠,尤以王建二首最为知名。”

 王安石:孟郊历经坎坷50岁时登上仕途,后来却在贫困交加中离世。

 提起孟郊可能不太了解,但诗句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却耳熟能详。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自小性格孤僻,且家境穷困。

 他的一生可以用悲惨来形容,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没有什么背景的他只有通过科举这座独木桥来改变命运。

 博学多才的孟郊应该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孟郊自幼博才多学,一年冬季,朝廷上的钦差大臣来到孟郊的家乡体察民情。

 当地的县令当然是阿谀奉承,大摆酒宴的讨好。

 正当县太爷与钦差觥筹交错之际,身穿破烂的小猛郊公然入堂,县太爷非常不耐烦的要轰走他。

 孟郊不服气的说,家贫人不平,举头三尺有神明。

 钦差大臣就想戏弄他,遂出了两个都极尽讽刺之意的对联让孟郊对下联。

 孟郊不仅对的即快又工整,还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钦差大人与县令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发作,只好默默的吃了这个哑巴亏。

 虽然颇具才华的孟郊在官场上却不尽如意,直到41岁才中吴兴乡供。

 在前两次进京考试中皆以落榜告终,自觉满腹才华的他难免郁郁不得志,在失意之际写下了《落第》这首诗。

 本想放弃的孟郊又觉得不甘心,终于在他年近50岁时考上了。

 压抑多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力,并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佳句。

 虽然你的考试过了,但是也不能直接做官,还要由礼部主持参加选拔考试方能授予一官半职。

 在这样的境况下,孟郊又呆了四年好不容易做了一个县城的小官。

 对于此时境遇他还是少许有些安慰,终于能将辛苦半生的母亲接到身边尽孝了。

 本以为做官后从此仕途便一帆风顺了,也许是拥有文人的通病,骨子里不屑阿谀奉承。

 与上下级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好,时常不在衙门,骑一头小驴游荡四方。

 经常是日出而出,傍晚才归,对外便宣称是去体察民情。

 很快孟郊的不务正业让他的上司非常的反感,就将他的行径上报给朝廷。

 上面分拨了一位来协助他工作只是月俸要从孟郊的月钱里分一半。

 本就微博的薪水更是所剩无几,孟郊的日子日渐捉襟见肘。

 无奈之下,孟郊辞职在家,他的好友韩愈不忍见他如此的落魄,便在洛阳为他谋得一份差事。

 在他60岁时母亲去世,伤心欲绝的孟郊辞职归乡为母亲守孝。

 三年后,孟郊暴毙家中,家徒四壁的孟郊就连身后事也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买了口棺材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