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619章 耿秉(第3页)

 “永元元年六月,窦宪、耿秉从朔方郡鸡鹿塞出发,南匈奴单于从满夷谷出发,度辽将军邓鸿从稒阳塞出发。”

 “三路大军预定在涿邪山涿邪山会师。”

 “窦宪分别派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领南匈奴一万余精锐骑兵,同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会战。”

 “大败北匈奴军,北匈奴单于逃走。”

 “汉军追击北匈奴各部落,于是到达私渠北鞮海,共斩杀大部落王以下一万三千人,生擒者甚多,还俘获各种牲畜百余万头。”

 “由副王、小王率众前来投降的,先后有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

 “窦宪、耿秉出塞三千余里,登上燕然山,命令中护军班固刻石建立功碑,记录东汉的国威和恩德,然后班师回朝。”

 “九月,耿秉因此战的功劳被封为美阳侯,食邑三千户。”

 “耿秉生性勇敢,而且处事简练,行军时常常自己披着铠甲走在前面,停下来休息时不安营扎寨,”

 “但也把哨兵放得远远的,明确誓约,有紧急情况,军阵马上排成,士兵都乐意效死。”

 “永元二年,耿秉代替桓虞担任光禄勋。”

 “永元三年夏天,耿秉去世,时年五十多岁。”

 “汉和帝赐给朱

棺、玉衣,命将作大匠为其挖墓,给予奏军乐的待遇,五营骑兵三百多人送葬。”

 “匈奴人听说耿秉去世,全国民众大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

 苏轼:而耿秉出生的时候,耿家真正的奠基人,耿况和耿弇,已经退休回家了。

 估计当时这两位大佬,退休回家之后,也没啥别的事情,所以就开始专心教孩子。

 在耿家这一脉的历史上,耿况算是第一代,耿弇和他的几个弟弟是第二代,而耿秉则是耿家的第三代。

 因为爷爷和大伯,退休回家之后,没啥事做。

 所以在教导耿家第三代的时候,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这直接导致,后来耿家的第三代人里面,几乎没出什么纨绔子弟,完全不像其他顶级世家的二代那样。

 同时,在爷爷和大伯的教育下,后来耿家的第三代人,几乎人人都精通打仗!

 不是会打仗,而是几乎人人都精通打仗!

 这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耿弇本人就是名将。

 当年耿弇统领的幽州铁骑,几乎是刘秀麾下的最强精锐,直接在战场上横扫天下。

 耿弇本人,也是名列武庙的顶尖名将。

 有这么一个长辈,从小贴身教导,耿家第三代的水平,自然不用多说。

 而在耿家众多的第三代孩子里面,耿秉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展现出了特别惊人的战争天赋。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耿秉就精通各种兵法,尤其精通《司马法》。

 耿秉的精通,直接到了可以给《司马法》做解说的水平。

 就这样,因为耿秉掌握了耿家的核心技术,所以从很早开始,耿家就已经确定,将耿秉作为第三代的带头人来培养。

 而对于耿家的这个选择,刘秀和刘庄父子,应该也是比较认可的。

 刘秀对耿秉的认可程度,基本上就相当于后来诸葛亮对姜维,或者唐太宗对薛仁贵,完全就是将其当成了下一朝的领兵大将来培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刘秀时代,耿秉基本上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

 一是因为刘秀在位后期,东汉整体一直在休养生息,没什么大仗可打。

 二是因为当时很多老将都还活着,比如说耿秉、邓禹、马援,这时候都活着,所以也轮不上年轻的耿秉上场表现。

 就这样,直到刘秀去世,汉明帝即位。

 老一辈的耿秉、马援等人,这时候都去世了,轮到了二代武将上场,耿秉才逐渐脱颖而出。

 汉明帝即位后,直接任命耿秉为‘谒者仆射’,做了自己的贴身军事顾问。

 每次东汉高层开小会的时候,汉明帝都会带着耿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