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刻石(第2页)
曹操更是对松江鲈赞不绝口,曾因宴席上缺少松江鲈而惋惜不已,对左右说:‘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者,唯吴松江鲈鱼为脍。’。
野生的松江鲈在后世已经十分罕见了,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严毅本与此鱼无缘,但穿越以来,却是没少吃,甚是爱其美味。
张由看出严毅眼中的疑惑,解释道:“少君有所不知,松江鲈的生长区域除了松江外,便以吴县与富春最为有名了。本亭因临近富春,也常有此鱼出没,每月都有外县的鱼商过来采购,少君仁德爱民的名声便是这些鱼商传过来的。本县其他乡亭的百姓畏惧少君,想必是消息闭塞的缘故。”
严毅闻言恍然,心中不禁又对富春起了觊觎之心,朝张由笑道:“多谢张君为我解惑。”
张由见他平易近人,胆子大了几分,忍不住道:“本亭尚有一处地方值得一去,少君既然来了,不妨一观。”
严毅欣然点头,朝范偃吩咐道:“汝领兵去浙阳渡,我稍后便来。”
范偃见他正在兴头上,便点了点头,低声道:“少君多带些护卫。”
严毅微微颔首,他对自己的安全一向重视,又岂会犯孙策那样的错误,当即带着殷离、姒青并百余骑,在张由领路下,向北而去。
行了里许,便听到一阵连绵不绝的波涛声,钱塘江似一条银色的巨龙,映入眼帘。
张由领着众人,由大路转入一条平坦的江畔小路。路旁杂草收拾得很干净,显然是经常有人行走。
沿着小路走了数百步,穿过一片树林,波涛声愈发激烈,仿佛就在耳边轰鸣。
严毅走出树林,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望无际的钱塘江就在身前,相距不过二三十步,触手可及。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浪涛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的水甚至能打湿他的衣襟。
“壮哉!”
他望着眼前的美景,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却发现自己的呼吸早已与江水的节奏融为一体。潮水涌来时,他的心跳也随之加快;潮水退去时,他的呼吸又变得绵长。
一时间,严毅竟有种与钱塘江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江水,这涛声,让他不禁想起了前世观览钱塘江时的场景。那些怀念的人,那些未竟的事,仿佛都在这江水中流淌。
“少君请看!”
张由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严毅循着他的声音望去,只见左侧两三百步开外,一片用夯土砖石垒就的平地与周围的砂石、杂草形成了鲜明对比。
空地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两丈的石碑,如同一座沉默的巨人,俯瞰着奔流不息的江水。虽然碑身已经有了一些损坏,却丝毫无损它的威势。
严毅来到石碑前,只见碑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青苔在石缝间蔓延,藤蔓缠绕着石身,仿佛要将这古老的石碑与大地融为一体。
石面上,篆刻的文字依稀可辨,笔力遒劲,每一笔都仿佛要穿透石壁,直抵人心。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严毅仰头读着碑面文字,心中隐有触动,喃喃道:“这是.”
张由在一旁说道:“此乃始皇帝南巡会稽时留下的刻石,共有三座,最大的一座在山阴的会稽山,高达三丈。眼前这座仅次于会稽刻石,最小的一座在上虞。”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严毅不禁回忆起了前世看过的一些对始皇帝南巡的描述,再看看眼前这座高大的石碑,内心震撼不已。一字字地将石碑上的二百八十九个篆字看完,只觉一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霸气扑面而来。
他立于刻石之前,神情庄重,良久叹息道:“始皇之霸气,可谓震古烁今。今观此碑,犹观其人,于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