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利剑出鞘
徐盛激昂有力的声音在军阵前方回荡,再经由各部主将和传令兵层层传递,在万千士卒耳畔回响。
不知从何时起,士卒们眼底的躁动和不安开始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专注与沉静,就连那些维持秩序的士卒,也露出认真聆听的表情。
出现这样的情形,倒不是因为徐盛的声音有多大的魔力,而是他的话语内容,犹如惊雷般振聋发聩,冲击着每一名士卒的心灵。
严毅军的待遇实在是太优厚了,这种优厚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对士卒的尊重与关爱上,与袁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袁术从南阳起兵开始,便经常以强征士卒的方式进行扩军,不修法度,抄掠为资,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
袁军中的很多士卒,都是强征暴敛的受害者。对他们来说,严毅军的待遇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
而且对方还许诺将他们的家眷接来辖地,并允许他们自由离开,离开之时,还会赠粮。
相比之下,袁术简直就是坨狗屎!
“少君真的能将我们的家眷接过来吗?”有士卒问道。
徐盛将佩剑扣回马鞍,跳下马背,走到发问的士卒面前,望了望周围的其他士卒,大声道:“少君从不欺骗他的士卒,只要说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所有人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令人心安的真诚与自信。
另一名士卒有些忐忑地接着问道:“若是..若是不愿留下,当真能安然离开吗?”
“当然!”徐盛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从军之前去留自由,是少君亲口定下的规矩!如果谁不想留下,一会去仓曹吏那里记录姓名,领了粮食便可离开了。”
孙策骑在马上,望着与士卒们谈笑风生的徐盛,神色渐显凝重,握着马鞭的手越攥越紧。
严毅军的不少军规制度,都是他闻所未闻,也从未想到的。
可当他仔细一品,竟发现这些制度鞭辟入里,字字珠玑,仿佛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言。
他一直以为,自己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治军手段,已经足够成熟与全面。谁知今日与严毅军的一条条章程相比,顿时相形见绌。
孙策越看越是心惊,心中隐隐升起一种心爱之物即将被人夺走的不安。
一旦这些士卒被刻上严氏的烙印,自己想再拉回来,可就千难万难了。
“伯符,少君制定的这些章程,看似滴水不漏,但要想推行下去,非庞大军资与大量有经验的军官支撑不可。否则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埋隐患。”
一旁的吕范见孙策脸色有些难看,猜出他的心思,笑着说道。
孙策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是怀疑严毅能否养得起这支军队。
他的心情并未有所好转,反而愈发担忧:“但若是顺利推行下去了呢?”
吕范微微一怔,嘴角的笑容凝住,转为一丝苦笑,不再多言。
“今后的事,今后再想,且先将眼前之事完成。”
孙策收拾心情,双腿轻夹马腹,驰向已经恢复秩序的军阵。
如今大寨周围只有六千敌军,威胁有限,是己军难得的修整时间。一旦敌军其他几部抵达,可就没有这么宽松的环境了。
整军必须在今日完成。
三个时辰后,红日渐渐西沉,暮色似一层轻纱,开始漫染四野。
纷繁的整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初步完成。
选择离开的士卒共计两千一百余人,不符合征兵要求的士卒也达到了两千人,广德大寨的一万四千军,骤然缩减到一万军。
孙策的眉梢间闪过一丝疲惫,伸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与徐盛并肩策马,返回大寨。
两人来到帅帐,草草用过晚膳,正欲商议下一步的军务,护帐亲卫忽然来报,周峻在帐外求见。
周峻是周瑜的族兄,也是周氏年轻一辈的杰出人物,周氏借予孙策的两千军,便是由此人统领。
孙策从榻席站起,微微叹了口气,迈步迎向帐门,心中隐隐猜到了几分周峻的来意。
徐盛若有所思地跟着起身。
周峻脚步有些沉重地步入帐内,身姿一如往昔的挺拔,但神色却有些阴沉。
孙氏投靠严毅,事先未询问他任何意见,也未向他透露半点口风,令他有些暗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