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道士之长生有道坐言起行
第271章 失而复得(第2页)
唯有以澄澈明静之心去体察天地万物,方能发现万物皆蕴含着道的奥妙。
正如《道德经》所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倘若世人执着于事物的外在形迹,就如同那个怀疑邻居偷斧头的楚人,终日被困于虚妄的念头之中;
然而,若能抱朴守真,就会像许由听到尧要让位于他而跑去洗耳一样,在清泉流淌、鸟鸣山涧之中得见天道的真谛。
往昔列子能够御风而行,并非是风托起了他的身体,而是他的心与气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正契合了‘信则有’的深刻含义: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在空同山中苦苦修行三载,才得以听闻‘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若不是怀着赤诚之心,根本无法与道感通;
张良在圯桥为老人纳履,历经五更寒霜,最终才得到太公兵法,若不是心怀信念,便无法承接这份传承。
反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失信于天下而导致国家灭亡,这恰好证明了‘不信则无’的天律。
一旦心念虚伪,纵然拥有九鼎这样的重器,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虚物罢了。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话中的玄机就在于信与疑的阴阳转化。淮南王的门客刘安,凭借着一颗赤诚之心感召了八公,最终得以鸡犬升天;
而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却心存猜忌,最终也没能得到长生的真诀。
由此可见,‘信’并非向外寻求之物,而是对自身内心的返照。庄子说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就如同赤子般的纯真信念,无需经过复杂的思辨就能首接契合道的枢机。
所以说,信者,乃是天地的经纬,性命的舟楫。若能抱元守一,内心就会如同虚室一般生出光明;若疑窦丛生,心灵的灵台必将蒙上尘埃。”
说完,我笑盈盈地看着于主任。于主任微微皱眉,沉思了片刻,随后展颜笑道:“明白了!我明白了!多谢小道长的教诲!”说完,他起身郑重地向我行了一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