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辽东军校
“正是如此,因而文士出于世家,并非是大汉推行不利,实则是文士资源紧缺的结果。”
诸葛亮再次解释,他们平日读书,对于这些情况也多有讨论,文士体系,是很繁琐的。
“所以孔明,现在辽东书院明显是效果不行,我们辽东的文士培养,又不可能依靠世家,那应该如何呢?”
段尘询问,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这点,诸葛亮应该是有经验的。
“主公,我认为,可以与义务教育相互结合。”
“具体怎么结合?”
“所谓文士,初期便是以识字读书为主,很多世家子弟,是在10岁之后,才开始阅读圣贤经典,蕴养精神力,因而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时间期限,在这个期限内统一选用天才,而后招录为文士。”
诸葛亮的这个思维,大概就是从小选用天才,而后集中培养。
“两个问题:第一,选拔的标准为什么?第二,选拔的范围多大才算合适。”
段尘思考片刻,很快找到了其中的关键。
却见诸葛亮接着道:
“主公,所谓选拔标准,实则很简单,世家多有判断子弟是否有成为文士的天赋,只要我们将其整合起来,不难有公允的判断标准。”
“此外在范围方面,第一个条件,是我们义务教育的推行必须要严格落实,从而保证选拔的基数大;第二个条件便是依照我们手中掌握的世家典藏来测算。”
“我认为,可以在各个郡城设立各自书院,每年在各地选拔,岁数可以暂时定为12—15岁,每个书院必须安排一名三流文士,和极为文士充当教授,而且必须送去大批的资源。”
“每书院招生不用太多,几百人便可。”
诸葛亮总是能够瞬间完善出一个方案来,像是这样的培养,段尘实在是挑不出毛病。
主要便是将早先的年龄放宽,将培养更为集中化。
一郡设置一书院,同时也可以形成某种竞争。
“如此一来,只要我们的典藏和文士人才能够跟得上,那我们的培养规模便也能够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