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安南传说(第3页)


 可就在凌怀斌等人准备撤离之际,竟有数不清的毒蛇巨蜂从山林中一涌而出,挡住去路,让一行人陷入腹背受敌的窘迫境地。


 那些毒蛇巨蜂好生难缠,好似为人所驾驭一般,只是朝着凌怀斌等人扑咬,对寨中鬼面人视而不见。


 慌乱之中,某个部下一个愣神儿,乱了章法,几乎要被突然窜出来的毒蛇咬伤。


 凌怀斌眼疾手快,当即飞剑刺中毒蛇,也失了手中武器。


 屋漏偏逢连夜雨,凌怀斌尚未捡回宝剑,便感到小腿一阵剧痛,被毒蛇结结实实叮了一口。


 凌怀斌当机立断,见人员集中起来难以突围,便命令队伍四散而去,分别突围,在山洞汇合。


 于是乎,众人各显神通,分散突围。


 寨子里的鬼面人见状,一时迷惘,不知该往何处追,片刻犹疑之间,包围圈竟硬是被撕开了几条口子。


 虽折损了几个弟兄,却也冲出去不少人。


 凌怀斌没有逃出去。


 他本想发力,却感到腿上一阵麻痹,知道蛇毒发作,走不得远路,只好就近寻了一处房屋,趁人不备纵身跳入,想先藏匿在此,另作图谋。


 不料凌怀斌刚刚跳入房中,却蓦的发现屋中有一个女子,正凝视窗外,眼中居然散发着淡淡绿光。


 凌怀斌反应极快,为防止女子呼叫,当即纵身将她压在身下,捂住口鼻,掐住脖子,示意她不要出声。


 他看着这女子的脸,一时愣怔。


 却见她生的清冷俊秀,竟毫无惊恐之色,眼中的绿光也渐渐褪为黑色,与寻常女子无异。


 凌怀斌本打算将之制服,询问情报,不料偏偏此刻蛇毒发作,眼前一黑,人事不省。


 再说逃出去的部下,虽摆脱了鬼面人,却仍面临着蛇虫的追杀。


 正在绝望之际,蛇虫却忽然自行散去,心中念一句:“老天保佑。”


 而后,仓惶退回洞中。


 不知过了多久,凌怀斌才悠悠醒转,令他惊奇的是,这女子不仅没将他告发,还解了他的蛇毒。


 只是这女子并不准他离开,而是将他囚禁在自己房中,但有举动,便要告发了他;况且他身上蛇毒未曾全清,浑身乏力,便是想逃也有心无力。


 与此同时,逃出去的部下也与洞中士兵汇合,为救主帅,干脆离开洞穴,一起攻打百毒门,却屡屡被蛇虫阻挠,只得退回洞中,从长计议。


 可既然有了目标,并确定了不是神神鬼鬼等邪乎玩意儿,士兵们倒也不再坐以待毙,一有机会便要出战。


 若没有蛇虫挡路,他们凭借武力杀灭百毒门,还是有信心的。


 说回凌怀斌这边。


 他日日与女子共处一室,逐渐套出一些话来。


 原来,此处是西南百毒门养蛊之地。


 百毒门是西南门派,门人也都是本地人。


 朝廷平定西南,百毒门自然不满,于是便在大祭司带领下聚集此处,意图用蛊术打败朝廷大军。


 而这个女子,在百毒门中的地位可谓非同一般。


 她是百毒门中的巫。


 巫在百毒门中地位高贵,有异术护体,不仅百毒不侵,还能以一种神秘巫术驱策毒物。


 凌怀斌不知道巫为什么不杀他,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巫竟爱上了他。


 凌怀斌利用了巫对他的爱,待蛇毒退去,偷偷联络到自己的部下,约定时间,里应外合,一举拿下百毒门。


 约定的时间到了。


 凌怀斌用计将巫带出百毒门,大军杀到之时,由于无人驱使毒物,百毒门很快便被士兵拿下。


 士兵们抓了鬼面人,杀了大祭司,并解救了孩子们。


 消息传了出去。


 西南的最后一块土地也归于朝廷之手,大将军朱国忠亲自下令,为永绝后患,以儆效尤,将巫——那个像妖怪一样的女人绑在祭坛之上,施以火刑,并安排部下来此监督行刑。


 是日夜,大火熊熊燃烧,众人围观。


 不料奄奄一息的巫突然施展妖法,眼冒绿光,很快,无数毒虫像潮水一般涌出,它们见人便咬,四下一片惨叫,顿成炼狱。


 更有一条青蟒,裹挟风声而来,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开出一条道路。


 那些蛇虫仿佛不要命一般,在大青蟒的带领下,疯狂的扑向火堆,前面的烧死了,后面的再压上去,如此层层叠叠,竟生生将火压灭了。


 大青蟒就沿着蛇虫尸体而上,攀附在绑缚女巫的石柱上,冷眼看着下面的人们被各种毒物慢慢噬咬成一具具骷髅骸骨。


 正当此时,凌怀斌将军挺身而出。


 他不惧毒虫噬咬,持宝剑直奔祭坛,高举宝剑,刺向女妖。


 羊皮卷的画面定格在那一刻,凌怀斌的宝剑高高举起,指向巫。


 他的脚下是万千毒虫,头顶上,青蟒正张开血盆大口,冲凌怀斌嘶叫。


 老镇长收起羊皮卷,为故事补上了最后的结局:


 山洞里幸存的人们出来时,只见到凌怀斌被毒虫咬的不成样子的尸体。


 幸存者们感念他的恩情,将他奉为山神,将保住他们性命的洞穴称作圣地,并在此为凌怀斌造像。


 后来,朝廷在此监工筑城,让山洞中的士兵和被解救的孩子们居住在此,定名为安南,意为安定西南。


 不过,人们却始终没有找到巫的尸体。


 传言她怨气不散,不入轮回,化为山妖,只等机会凝聚成型,便要报复活下来的人们。


 因此,但有妖女现世,须在她未成气候之时,便趁早杀之,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