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河边草

第1421章 教育(第2页)

 ............

 何氏工物如今在很多人眼中还只是一本着作,只不过着述之人是郫国公何稠,所以受到了朝廷的官方认可,并得到了大力推行罢了。

 可在李破看来,这必将是一场变革的开始,作用之上不下于科举选才,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十年二十年后,人们追根溯源时便会发现,一切都开始于大唐元贞五年。

 这种前瞻性的感觉非常美妙,自然要庆贺一下。

 什么样的变革能让国家摆脱窠臼,焕然一新?那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教育。

 他没有什么开启民智的志向,因为那不太现实。

 在当今这种环境之下,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你让农人辛苦一年,堪堪吃饱肚囊的时候,送子弟却读书?

 成本绝对会要了人命......

 即便是科举最盛的时候,十年寒窗,家徒四壁的人也是比比皆是,何况是如今了。

 在这个方面,能做的其实不算多。

 比如说降低一下读书的成本,在笔墨纸砚之类的材料上想点办法,印刷术的改进,也有助于此。

 如此种种,这在今年都有所得,可说起来想要彻底打破旧有的格局,这些还远远不够。

 所以何氏工物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让知识得到广泛的传播,而在于教育体系上的革新。

 当年汉时武皇帝用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的就是人们尊崇老子,无为而治的风气,在对读书人的教育上下了工夫。

 令贵族阶层接受了孔氏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主导人们的行为。

 这种治国的思路从汉时延续了下来,中间有所波折,到了前隋时期再次得到了一定的巩固。

 文坛之士,多称大儒便是具体的表现。

 李破现在就想学一学汉武帝,在教育上再进行一场革新,而他做的准备其实已经足够多了。

 他并非是想彻底摒弃儒术,用理工以及唯物主义思想来武装人们的头脑,他还没那么自大。

 他只是要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并形成固定的模式,就算不如后来那么层次分明,也要做到一定的程度,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