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至圣天青地黄

第2章 危险再临(第2页)



    哪怕只是一本论语,想要他们说出个子午卯酉来,也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这个世界虽然拥有文气这种神奇的东西。



    但九州大陆和现代地球不一样,知识的传播还是和古代一般,靠着启蒙先生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教导。



    至于拼音啥的,那肯定是没有的。



    只能蒙童一个字一个字的死记硬背!



    前身余贤也是在自家的学堂里面跟读了十来年,才算是脱离了文盲层次,但也就识字多一些罢了。



    一些稍微生僻的字,他就对面不相识,相见两茫然了。



    说到经义理解。



    苏城苦读数十年,又每日里只教导一本论语,故此,他对于论语一书,倒是理解得炉火纯青,怕是一些县学的先生也不及他理解得深厚。



    但余贤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不仅不叫苏城一声父亲,更是对于他的教学爱听不听,可谓是左耳进右耳出,更多时候都是一睡到头。



    偏偏苏城在溺爱之下,又不舍得责备于他。



    所以,前身余贤那怕已经十六岁,也就能把论语认熟读熟。



    至于理解,那就呵呵了。



    要说苏城对于论语这么精通,却又没能考过童生乡试,那就要说道乡试的第二科了。



    乡试第二科,名为诗词。



    这一科才是乡试真正的难点所在,三国无数儒生就倒在诗词一科上面。



    说起来,文气这种东西。



    光是阅读背诵和抄写别人的文章,那怕是圣人经典,产生的文气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极为的微弱。



    毕竟圣人经典义理深刻,极难真正理解。



    无法真正理解,那就很难产生文气。



    当然,随着学识的增长,圣人经典又会渐渐成为文气的主要来源,那怕是一些大儒,阅读圣人经典也多半是恢复和增长文气的主要来源。



    相对于普通人来说,苏城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三十来年只执着于一本论语,其所获得的文气,也就勉强能让他的身体比普通人强上那么一点点。



    而获得文气最佳的途径…



    那就是自己写出来的诗词文章,或者画作词曲等等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共鸣,并且进行了诚心诵读。



    那些诵读之人,便会产生一定的文气,从而反馈给创作之人。



    更重要的是。



    好的诗词文章,其首作之时,还能得到上天的文气赐予,首作手稿更是能源源不断的为著作者提供文气来源。



    虽然不如天赐那般,但这毕竟是个细水长流的事情,终归起来获得的文气也是不可小看的巨大收入。



    这还仅仅只是一篇佳作,那要是做出了许多的诗词文章呢?



    那些首作手稿,简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