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豪迈之言,震动历朝皇帝

    朱棣被众人盯着,又是一滴冷汗冒出。
 


    我为啥要迁都?
 


    我不知道啊!
 


    朱棣正想开口说不知道,碰到朱元璋的眼神,又默默地闭上嘴巴。
 


    得,说了又要挨踹。
 


    朱元璋冷冷道:
 


    “说!”
 


    朱棣想得满头大汗。
 


    就在此时,一名官员突然开口。
 


    “陛下,臣倒是有些想法。”
 


    众人定睛一看,发现是东宫太子詹事姚广孝。
 


    姚广孝,号称朱棣的黑衣军师!
 


    朱元璋看着这位还俗僧人,淡然道:
 


    “那你替他说。”
 


    姚广孝躬身行礼,然后侃侃而谈。
 


    “陛下定都应天府,乃是出自于当时争霸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为。”
 


    朱元璋点了点头。
 


    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就在江南一带,那么江南一带最有名也是最大的城池建康城,自然也就是京城最好的选择。
 


    姚广孝又继续道:
 


    “但对大明而言,建康,哦,应天府毕竟还是太远了。离中原远,而且距离北方大明最强大的敌人蒙古也很远。”
 


    “远,固然能让京师免受蒙古人的攻击,但也会带来一个弊病,就是消息传递太慢!”
 


    “若瓦剌鞑靼犯边,消息传到京师,京师这边再做决定传旨意回去,可能瓦剌鞑靼早就已经完成劫掠撤退了。”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开口。
 


    “朕不是已经设置了大明九边,还有九大藩王镇守吗?”
 


    姚广孝微微一笑。
 


    “但在视频之中,太子殿下以靖难之役登基后,藩王守边自然会被废弃。”
 


    朱元璋哼了一声,没有反对。
 


    朱棣就是藩王造反夺得皇位,怎么可能不防着其他藩王?
 


    朱棣无论心机还是手段都远胜朱允炆,朱棣的削藩,是肯定会成功的。
 


    历史上,朱棣也确实成功了!
 


    姚广孝道:
 


    “是以,太子殿下登基并削藩之后,大明边疆其实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空虚状态。”
 


    “应天府作为京师,距离北疆太远,已经影响到了大明对瓦剌和鞑靼的防御和戒备!”
 


    “而北平城,就在北疆防线之中,而且还是太子殿下之前的封地。”
 


    “迁都到此地,就能更加方便的守卫北疆,应对瓦剌鞑靼的进攻。”
 


    朱元璋听完,脸上的神情和缓不少,淡淡道:
 


    “这个理由不错,朕能接受。”
 


    一旁的蓝玉听到这里,忍不住开口道:
 


    “陛下,臣也不是反对太子殿下,但臣是真的觉得,迁都到北平,实在是太冒险了!”
 


    群臣纷纷表示赞同。
 


    大明的臣子,一部分是来自淮西,属于朱元璋的老乡。
 


    另外一部分,则以江西、浙江等南方籍贯的官员为主。
 


    这是因为,南方士子在考科举的时候优势太大了!
 


    以至于大明前些年还弄出了一个科举大案,直接导致大明科举分南北两个榜单公布。
 


    既然朝廷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官员,他们是肯定不希望把首都迁移到北方的北平城去的。
 


    朱元璋闻言,一时间也是默然。
 


    其实朱元璋也想过迁都,只不过朱元璋比较中意的是两个地方。
 


    河南的洛阳,以及陕西的西安。
 


    洛阳,中原古都。
 


    西安,汉唐旧都。
 


    原本朱元璋是打算在朱标的手中完成这件事情,所以还让朱标去考察过洛阳和西安。
 


    但没想到的是,朱标考察回来就死了,朱元璋的心思被迫转移到挑选新的继承人上,迁都的事情只能放在一旁。
 


    但朱元璋的迁都方案,显然是没有朱棣这么激进的。
 


    无论是西安还是洛阳,距离边疆都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
 


    北平城,这是直接就迁移到了边疆上,摆明了要和瓦剌鞑靼死磕!
 


    朱元璋想到这里,不由看向朱棣,表情也是有些复杂。
 


    究竟是要说这个儿子够刚,还是要说他的脑子够一根筋呢?
 


    朱棣注意到了朱元璋的眼神,尴尬一笑。
 


    “父皇,儿臣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的想要揍蒙古人罢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将目光转向金幕。
 


    只见金幕之中,一片群情汹涌。
 


    永乐朝的大明群臣,激烈反对。
 


    “陛下,不能迁都啊!”
 


    “陛下,北平实在是太危险了!”
 


    “陛下,要不然就迁都到洛阳或者西安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