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约定(第2页)

袁绍自信满满地说道:“那是自然。我会修书各路诸侯,明确行军路线、会师地点以及作战指挥等事宜。此次讨伐,务必成功。”

很快,袁绍将详细的作战计划以书信形式传达给各路诸侯。信中约定,各路诸侯于下个月一日,分别从各自领地出发,在洛阳城外五十里处会师,然后共同向董卓发起进攻。

随着约定日期的临近,各路诸侯纷纷点齐兵马,准备出征。曹操在兖州,集结了数万精锐之师,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为将领,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孙权在扬州,亲率周瑜、鲁肃等,率领江东水军和陆军,沿长江逆流而上;公孙瓒在幽州,挑选了最精锐的骑兵,由他亲自统领,一路南下;刘备在益州,留下诸葛亮镇守,自己则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率领益州大军,北上讨伐董卓。

下个月一日,各路诸侯的军队按照约定,陆续抵达洛阳城外五十里处。一时间,漫山遍野都是营帐,军旗飘扬,刀枪林立,军势浩大。袁绍作为盟主,站在高台上,望着各路诸侯的军队,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一场决定天下局势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而董卓,必将为他的恶行付出惨重的代价。

贾长生在荆州听闻各路诸侯商议再次讨伐董卓的消息时,正与一众谋士、将领在荆州的议事厅内探讨领地的发展规划。信使匆匆而入,将袁绍的书信呈给贾长生。贾长生展开书信,眉头微微皱起,快速浏览后,陷入沉思。

谋士陈珪率先打破沉默,说道:“主公,袁绍邀我等一同讨伐董卓,这其中利弊需仔细权衡。董卓势大,虽经此前波折,但根基仍在。此次诸侯联军虽看似声势浩大,但人心各异,未必能齐心协力。若我军贸然参与,恐陷入纷争,损兵折将。”

将领黄忠却抱拳道:“主公,董卓祸乱朝纲,天下共愤。我军若参与讨伐,乃是顺应民心之举。且我荆州军训练有素,何惧一战此举既能彰显我军正义之师的形象,又可在诸侯中提升威望。”贾长生微微点头,目光扫向众人,说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参与讨伐董卓,于我荆州而言,确实是个两难之选。但天下局势变幻莫测,我们不能只图偏安一隅。元直,你素有智谋,对此事有何看法”

徐庶起身,拱手说道:“主公,此次讨伐董卓,看似危机四伏,实则暗藏机遇。如今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正是我荆州崛起之时。若我军参与其中,可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结交各路豪杰,为日后发展拓展人脉。再者,若能在讨伐中建立功勋,可吸引更多人才来投,壮大我荆州实力。”

贾长生沉思片刻,又问道:“文和,你怎么看”

贾诩微微一笑,说道:“主公,依诩之见,参与讨伐可行。但需把握好分寸,不可过度卷入诸侯纷争。我们可先观察联军动态,待时机成熟,再出兵相助,如此既能获取利益,又可保存实力。同时,要与各路诸侯保持良好沟通,避免树敌。”

贾长生听后,心中已有计较。他缓缓说道:“诸位所言,让我思路渐明。董卓作恶多端,讨伐他乃正义之举,我荆州自当参与。但正如文和所说,我们要谨慎行事。此次出兵,不可莽撞,需见机行事。”

黄忠兴奋地说道:“主公英明!末将愿率荆州精锐,冲锋陷阵,为讨伐董卓尽一份力。”

贾长生点头道:“汉升(黄忠字汉升)勇猛,我自然放心。但此次出兵,并非只靠勇猛。元直,你随我一同出征,负责出谋划策,协调各方。”

徐庶应道:“主公放心,庶定当竭尽全力,辅佐主公。”

贾长生又对陈珪说道:“汉瑜(陈珪字汉瑜),荆州后方事务繁重,我出征期间,就由你协助其他官员,维持荆州稳定,确保粮草供应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