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邑蜀窑(第2页)


 “对,文章里论证了这首诗,认为乃是‘孤证’,大邑既无窑口,也无实物左证,因此是作不得真的。”


 周至笑道:“可是这所谓孤证,乃是文章作者见识不广之故。”


 “这却如何说?”


 “首先我们来考证这首诗,关于它的注解,清乾隆版《大邑县志》卷二《人物·流寓·唐》中,关于‘杜甫’词条记录得很清楚:大邑距崇庆州止一舍。少陵至州治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瓷窑,有‘大邑出瓷轻且坚’句,详见艺文。”


 “文中‘舍’为古代计算里程的单位,即三十里。‘邑令’指县令。大邑县令韦班是杜甫友人。诗中‘哀玉’形容瓷器碰触声音凄清如玉。诗里说,大邑烧的瓷器重量轻、质地坚韧,敲击声响如玉,名传锦城,比霜雪还洁白。”


 “由杜诗可见,杜甫向大邑县令韦班乞瓷碗在先,访大邑瓷窑在后。”


 “而历代学者对杜甫咏唱的大邑白瓷都深信不疑,持肯定态度。jdz人蓝浦的《jdz陶录》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其卷七‘蜀窑’一节记述:唐时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白瓷,体薄而坚致,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


 “‘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首句美其质,次句美其声,三句美其色。蜀窑之佳已可想见。”


 “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邛州志》卷三十七也载:少陵至州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瓷窑。”


 “杜甫所作《寄邛州崔录事》诗,表明杜甫与邛州崔录事关系十分密切。他从崇州到邛州,大邑是必经之地。民国时,邵蛰民、余戟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云:“蜀窑唐代置,在蜀川崇州大邑。所造器体体薄坚致,色白声清,亦名‘大邑瓷’。”


 “杜甫七五九年岁末到成都并居住数年,大邑置县于唐咸亨二年也就是六七一年,杜甫七六零年在蜀都写《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是大邑置县九十年年后所作。所以杜甫与大邑县令会晤,造访瓷窑,与‘邛州崔录事’交往的时间,都在他寓居成都之间。从创作时间和文献史实考证来说,一是杜甫诗作行迹和史政相符合;二是历代记录,也无质疑之声,说明唐代蜀中产白瓷,原是母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