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民窑国宝(第2页)


 “明代的官搭民烧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打开了官民交流的一个窗口,开始了互动。”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御窑厂的工匠们是最好的一批制坯和绘画工匠,‘官搭’的意思,最早是指的从制胚到入窑选最佳位置搭放,这部分工作都是由御窑厂来完成,民间窑口拥有者只负责烧造。”


 “之后就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官搭’慢慢演变为‘官督’,那些工人也慢慢演成了民窑的工匠师父,变相地完成了民窑工艺的提升。”


 “民窑生产钦限瓷,挑选极其严格,选出最为精致的产品作为钦限瓷器。剩下的,明朝皇室就强行发卖给民窑窑主。”


 “虽然有种种弊端,但是民窑的工艺也终于抵达了不逊于官窑的水平。当然了,名家定制也是民窑,老百姓家里咸菜坛子也是民窑,这里边的差别就大了去了。”


 “因此需要从里边将精品挑拣出来。”


 说完指着桌上一个盘子:“比如这个。”


 老柴将盘子拿起来,发现是一个人物盘,底部写着“仁波佳制”四个字。


 这就是非年代款,明代青花里标准的民窑特征,即便是器型再优美,画面再精雅,发色再美丽,釉色再莹润,之前都是不敢下手的。


 因为难辨年代,更难辨真假。


 “这是天启青花。”周至说道。


 “小周老弟,再给我们讲细一些。”


 “发色釉料这些我就不说了,柴叔应该辨别得出来,我只说这底款的来历。”周至侃侃而谈:“明代中晚期后,民窑青花瓷器中,私人定烧的器皿开始多了起来,这类器物一般都有款识,记定烧者的姓名、堂号或写有吉言,也有带干支款者。”


 “定烧的器皿制作都比较精细,说明到了晚期,御窑厂已无法严密控制民窑,民窑冲破了官窑的各种束缚,在烧造技艺上有了改进和创新,开始有能力为一些上层人物或文人墨客定烧瓷器。”


 “这类器物底款已经发现的有‘万历李衙置用’,‘万历程廷梓造’,‘玄阴堂用’等字样,其中有两款非常精美,底款是‘仁波佳制’和‘米石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