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 谈话(第2页)

 武皇这话说得毫不客气。

 说完这番话后,武皇又向李令月询问了她在秦国的一些细节,包括秦王与他手底下的大臣究竟是怎样的,李令月在秦国驻留期间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受委屈。

 纵使秦王政会成为赫赫有名的始皇帝,可在武皇眼中,秦王政也只是史书中的一个符号,远不及她的女儿重要。

 当武皇得知,秦法虽严,却管不到她女儿身上,秦王虽为人严厉,却对她女儿甚是礼遇后,总算露出了一丝满意之色。

 她向来对自己的女儿极为偏心,若那人不是秦王政,她甚至觉得对方该向自己的女儿行礼。

 “那秦王倒当真得命运的钟爱。大秦本应二世而亡,上天却将我儿派到了秦王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辅助他整顿秦国。有了我儿的示警,想来秦王日后会有所改变,他定会早早就将那亡国的首恶给处理了……”

 “不错,我刚将秦国二世而亡的情形透露给他,阿政……秦王他便将赵高给处理掉了。至于胡亥……大概率不会有出生的机会了。”

 提到这个话题,李令月情绪不由有些低落。

 她知道,从她离开战国时代的那一刻起,她与嬴政,就结束了。

 嬴政不可能不成婚生子。日后,她会有她的夫婿,嬴政也会有新的王后和姬妾。

 她该适应这些的,史书中,始皇帝的后宫人数可是不少。也不知,她认识的那个阿政,日后又会有几个子嗣。

 只是,约莫是刚刚“失恋”的缘故,她还没有彻底从“嬴政”给她带来的影响中走出来。

 看样子,嬴政比她想象中更重要。

 不过,她既已经归唐,时间便是最好的遗忘药剂。过一阵子,想必她就会渐渐淡忘嬴政。

 这时,武皇似是察觉到了什么。

 “令月,你这是怎么了?在战国时代,你可是遇到了让你心仪的小郎君?”

 李令月未曾料到,武皇竟会这般敏锐。

 不过想想也是,武皇历经太宗、高宗两朝,在李治故去之后,不知又谈了几段恋爱。

 在情爱一事上,武皇可称得上是经验丰富。李令月这种感情上的菜鸟在想些什么,自然逃不出她的双眼。

 “我在战国之时,与秦王成婚了。”李令月对武皇道。

 即便是见过大风大浪的武皇,在听到这番话后,也不由怔愣在了原地。

 知道自家女儿去了战国时代是一回事,可她的女儿与当代之人成婚了,又是另一件事了。

 一直以来,秦始皇对于武皇而言,只是一个早已作古的人。

 她从未料到,有朝一日,秦始皇……竟会成为自己的“女婿”……

 不,这个“女婿”她不认,想必秦王政也不会认她这个“岳母”。

 武皇揉着自己的太阳穴,闭上了双眼。

 反正她女儿跟秦始皇之间已经结束了,就当此事不曾发生过吧!

 作者有话要说

 1武则天不爱喝茶的说法是根据明代屠隆《考盘余事》来的,不一定靠谱哈,小道消息

 感谢在2024-04-0413:42:58~2024-04-0523:57:2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想吃猫的鱼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茵酱、秋暮清茶10瓶;yvchiyao5瓶;夜景惜2瓶;吹凉风的少年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母女二人在宫殿中落定后,宫人奉上早早便准备好的点心和茶水,便极有眼色地退下了。

 武皇将其中一杯茶的方向朝着李令月推了推:“这是你素日里最爱喝的‘霍山黄芽’,也不知,过了一年半,你的口味是否还和从前一个样。”

 她这话,既是在关心爱女,也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试探。

 原先大唐的茶都以蒸青团饼茶为主,李令月喝惯了后世的茶,又将炒茶和烘茶的技术带到了大唐。

 武皇受她影响,渐渐也开始喝起炒茶来。

 今日,下人们给武皇进上的“蒙顶石花”,便是精心炒制而成的。

 李令月接过那盏霍山黄芽,置于鼻翼间嗅了嗅,果然是她熟悉的味道。

 她面上流露出些许怀念之色,珍惜地呷了一口,对武皇道:“女儿已有一年半未曾好好品过茶了,口味倒也说不上变没变的。”

 秦国人力有限,光忙着基础建设,就要消耗掉几乎所有可调动的人手。几乎每个人都忙得团团转,恨不得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计。

 在这等情况下,李令月自然不会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就让秦人去种茶。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最紧要的事。

 对于秦而言,最要紧的是生存,是尽快结束战乱,并从数百年的战乱中恢复过来。

 待结束了战乱,大秦完成了一些基础建设,恐怕才能腾出手去做别的。

 对于大唐而言,茶则极为重要。一些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都按照朝廷的规划种上了水果、茶叶等作物。

 如今大唐境内的茶产量颇高,一些品质普通的茶,便是百姓们也能消费得起。

 而中高端的茶叶,非但备受皇族宗亲和朝中官员们追捧,还随着丝绸、玉石等物一起远销海外,是如今大唐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代原本就开辟了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阳关至葱岭的丝绸之路。

 唐代又将丝绸之路朝着更远的方向延伸,经葱岭至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因李令月极为重视丝绸之路,在她的建议下,武皇提前将其余几段路上丝绸之路也给开发了出来,除此之外,武皇还招募工匠,修建港口,大力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起初,对于武皇的这种做法,许多朝臣是看不上的。他们认为武皇鼠目寸光,满身铜臭味,才会做这种事。

 一些事,若是李世民或是李治来做,他们或许会感到疑惑,或许会劝谏阻拦,但绝不会这般大肆冷嘲热讽。

 但因武皇在他们看来不是通过正当手段上位的,她就不该坐在皇位上,于是,当武皇做出一些让他们难以理解之事时,受到的阻碍格外大。

 最终,武皇顶着重重压力,到底是把这件事儿给办成了。

 商队从长安出发,运走了丝绸、茶叶等物,从陆地的另一端,或是大海的另一侧带回一箱一箱的金银、宝石、种子和动物,他们才终于不再说什么。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朝廷肉眼可见地变得富裕了起来,国内的物资也变得更加丰富。

 一些曾经诽谤过武皇的官员们,很快便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他们非但装作自己不曾说过反对武皇的话,还得想法子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掺和一脚——尤其是那海上贸易。

 任谁都看得出来,航海贸易的利润有多丰厚。

 自从开辟了海外贸易航线之后,武皇出手是越来越阔绰,还有钱拿去给爱女拿去烧着玩儿,让李令月捣鼓这捣鼓那。

 这谁不眼红?在明显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他们何必跟利益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