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合伙人种蘑菇的兔叽

第632章 计量单位的二次改革(下)

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李丰田讲解了一下,吕才就明白了。

 “原理我明白了,不过,李大夫,这个填充物,用什么材料?”

 “用水银!”

 “为什么用水银?”

 李丰田卡壳了!

 是啊,为什么用水银?

 李丰田挠了挠头,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师傅告诉我的。”

 “哦……”吕才看见李丰田这么说,就不再问了。

 (作者注:之所以用水银,是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大,变化明显。)

 “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很精细,而且,水银这东西有毒,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李丰田不忘了嘱咐道。

 “明白了!”

 “最后,就是长度单位了,吕院长可以跟我说说目前长度单位是怎么定位的?”

 这又到了吕才给李丰田科普的时间了。

 ……

 最早的成体系的单位长度是周制统一的。

 而周制的计量单位是以人体为标准来作为长度单位。

 在当时,“寸”就为最短的长度单位,“布指知寸”就是形容一根手指的宽度就是一寸,这些都在《说文解字》中都有记载。

 而八寸就为“咫(zhi三声)”,《说文》中同样有记载:“中妇女手长八寸,此谓咫,周尺也”。

 再然后,“布手为尺”,意思就是两指伸开,拇指到中指的这“一拃(zha三声)”的长度,就是一尺。

 “舒肘为寻”,就是伸直两条胳膊的长度就是为“寻”,也叫“仞”。

 “十尺为丈”,顾名思义。

 “倍寻为常”,两寻,也就是十六尺,叫做“常”。

 这就是最早期的计量单位。

 但是这种计量的方式,误差非常的大,毕竟人和人不同,高矮胖瘦不同,肯定有误差,再加上时代不断的发展,对于一些微观和精密的计算要求,也提了出来。

 南北朝时期,《孙子算经》当中,就有关于更加微小单位的计量表述,这个就是以蚕吐出的一根丝的直径为“忽”,然后向上十进制,一小到大分别为“忽、丝、毫、牦、分、寸、尺、丈、引、端。”其他的还有一些非十进制的辅助计量,如匹,就是四十尺,步就是六尺,亩就是两百四十步,里是三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