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靠系统漏洞艰难求生鲫鱼汤要加香菜
第237章 蒙学设想(第3页)
刘备接过来一看,只见墨痕尚未干透,晕染出些许痕迹,其上是《劝学疏》三字,其中提到要在各县设“蒙学堂”,不设俚汉之分,凡八岁以上童子皆可入学,以《急就篇》为识字之本,三年通《孝经》《论语》者,可入州学……条理分明,皆是切实可行之法。
“我在猛陵城时,见城中有蒙学,询问县令后得知其虽名为官学,却行私学之实,经师出自某族,所教授的便为某族子弟。我也曾观过他们启蒙用的《苍颉篇》,注解颇有一家私言之感,某些地方偏颇太过,若是想在本地推行蒙学,我想还是该编出本通用的教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方能起效。”
种平打算等郑玄和蔡邕到苍梧,便同两位老师商议编纂《千字文》一事,《急就篇》虽是当下启蒙常用的文章,但其中教导识字之法尚分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远不如《千字文》皆为四言更方便记诵。
“至于经师……”种平想了想,“我记得之前大约看过子尼处的文书,各县中约莫都配有两至三名经师,平时只教导族学自然是足够,但想要交州蒙童都能入学,这些经师的数量远远不够,何况他们未必肯屈尊。”
程秉总算找到可以插话的地方,赶忙开口提议:“待老师至交州重开经筵,天下学士莫有不汇集而来者,且宣扬礼乐教化之事,我等郑学门人都愿尽一份心力……”
他说到此处下意识停顿了一下,未尽之语在场几人心中都分明,不过是愿做经师者大有人在,只是肯分享私学者绝无仅有罢了。
种平也并不指望现在就能彻底完成学术下移,只要能实现扩大识字率的目的对他而言便已经足够,至于日后……后来的事,谁又说的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