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此真吾婿也(第2页)

 等到延光四年,“令郡国守相视事未满岁者,一切得举孝廉吏。”

 放开年龄限制后,举孝廉制度更是成了官吏大收门生,构建私人集团的一大途径。

 可以说门阀世家的崛起和这一制度的糜烂实在是密不可分。

 而蔡邕选择检举名不副实的“孝廉”,同时上奏希望朝廷可以以政绩为衡量标准,进行官吏的选拔任用。

 就证明他并没有在吃了士族身份的红利后迷失自我,他可以算得上是个改良派。

 加之以东汉的二元君主制衡量蔡邕所为,皇帝为第一层君主,是天下人的君主,二者关系就是第一重君臣关系,而府主便是第二层君主,府主和他所征用的下属之间的关系,就是第二重君臣关系。

 这也是为何后世在评价蔡邕哭董卓之事时,往往将这一举动认为是出于“义”,以褒扬的评价为主流了。

 种平觉得如果是蔡邕,也许能够接受自己一些“过于新奇”的想法才是。

 因此他成为太史令后,拜访蔡邕的第一天,便表露出想要跟随对方学习经学的想法。

 “蔡中郎经学大家,想来伯衡对经典也拔新领异,有独到见解。”曹操手肘支撑在桌案之上,饶有兴趣。

 曹操自然听出种平对蔡邕多有推崇,算起来他与蔡邕都与乔玄交好。

 根据曹丕在《蔡伯喈女赋》的序中提到:“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也可以看出二人为忘年挚交。

 故而曹操不仅不因此对种平产生偏见,反而更为欣赏起对方,询问起种平课业,也是真将自己带入了长辈身份。

 种平一时有些窘迫。

 怎么回事,穿越了还要考阅读理解?

 他的确是注解了几章《东观汉记》,自认为私货夹得神不知鬼不觉,并没有什么太过超前或者大逆不道的思想在其中。

 然而面前的毕竟是曹操,种平总担心自己一开口,被对方察觉出了想法,等着他的就是黑着脸的一句“叉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