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做战神一个老农民

第928章 一路追寻 兵锋南指(第2页)

 

房俊见状,嘴角轻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似乎对李渊的反应早有预料。然而,他心中却不禁感叹起来,回想起李唐皇朝的兴衰历程,不禁唏嘘不已。

 

自李治之后,李唐皇朝便逐渐势微,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唐玄宗其人,虽然有着不凡的才华和抱负,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蛮夷之君,其行为举止常常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

 

尽管这一时期乃是大唐文化的巅峰,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真正铸就这一辉煌的并非唐玄宗,而是此前的李世民、李治等一众贤明之主。

 

他们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才使得大唐得以繁荣昌盛。然而,即便有着如此坚实的基础,大唐的衰落却仍然无法避免。

 

房俊深知这一点,他心中暗叹:“即便是我竭尽全力辅佐李渊,也未必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大唐的衰落已成必然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想到这里,他不禁摇了摇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惋惜。

 

“老爷子,”房俊轻声说道,“这些事情做起来确实并非易事。历史上商朝和周朝不都是因为诸侯国势力坐大而最终被灭亡的吗?我们不得不小心谨慎啊。”

 

李渊闻言,神色一凛,似乎被房俊的话触动了心弦。他欲言又止,张了张嘴却终究没有说出话来,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可是商朝延续了千年,周朝也有八百年之久,也不算亏了……”房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咕噜……李渊艰难地咽下一口口水,尽管他内心深处无比渴望李唐能够千秋万代,但他也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奢望罢了。毕竟,秦朝二世而亡,两汉加起来也才区区四百年,而之后的南北晋更是转瞬即逝。

 

“能有四百年的皇朝国运,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李渊感慨地说道。

 

房俊不禁有些惊讶,他原本以为李渊会对李唐的未来抱有更高的期望,没想到李渊竟然如此豁达,看来他对皇朝的种种弊病也是心知肚明啊。

 

房俊随手将桌面上的棋子拨乱,然后若有所思地问道:“老爷子,您觉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皇朝长久地延续下去呢?”

 

“这个,我实在是无能为力,毕竟我也只是个凡人,同样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呃?李渊闻言,不由得愣住了。

 

这话虽直白实在,却也透露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房俊的言下之意是,他活着的时候或许还能尽力维持现状,进行一些管理,但一旦他离世,那么一切就都将不再如他所愿了。

 

其实,历史上不乏勇于改革之人,但真正能收获好结果的却是寥寥无几。譬如那商鞅,最终竟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这无疑是给后来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成为了前车之鉴。

 

在任何时代,改革都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即便是贵为皇帝,也随时可能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隋炀帝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的改革措施颇为有效,本有能力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然而结果呢?还不是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难道这世上真的就没有能够永恒延续的王朝吗?”房俊听后,也不禁愣了一下。

 

他沉思片刻,忽然想到,还真有那么一个皇室,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便是倭奴国的皇室。那是一个极为诡异而又独特的传承,似乎总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然而,房俊很快便意识到,倭奴国的模式并不能简单地套用在华夏大地上。因为华夏民族骨子里的那股煞气,使得他们对敌人向来是毫不留情,讲究斩草除根。

 

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们对待潜在威胁时,绝不会手下留情,哪怕是敌人家中的一只老鼠,也要捉出来打死。

 

因此,在华夏,一旦某位将军得势,他绝不会像倭奴国那样,弄出一个幕府来与皇室分庭抗礼,而是会直接对皇室下手,力求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是说,无论谁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其后代都可能会面临被灭族的悲惨命运。

 

面对这千古不变的残酷现实,“老爷子,您又何必过于挂念那千百年之后遥不可及的事情呢?”

 

房俊倒是显得颇为豁达与开明,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并非是要让李唐王朝千秋万代、永恒不朽,而是要致力于让汉人从此不再受外族的欺辱与压迫。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率先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深深融入到汉人的血脉与骨髓之中。

 

从大唐这片热土上开始崛起,并且不断地向民众灌输那种开拓进取、向外扩张的雄心壮志,或许,大唐真的能在短时间之内实现前所未有的崛起与强盛。

 

“也是啊,我这一把老骨头,又何必去操心那未来的诸多事情呢?”李渊嘴上虽然这般说着,可是那双深邃的眼眸之中却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忧伤与不舍。

 

毕竟,李唐王朝是在他的手中建立起来的,就如同他的亲生骨肉一般,只要李唐还在,他的功绩与荣耀就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可是一旦李唐被其他的势力所取代,那么他李渊一生的功绩与心血,也将随之烟消云散,化为乌有。此刻的李渊,就像是已经预知到了李唐王朝终将陨落的命运,却又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的老父亲,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哀愁。

 

“房小子,这一次出手对付你的袁氏,与汝南那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日后行事可一定要多加小心,切不可掉以轻心啊。”

要知道,那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虽然都未能跻身五姓七望之列,却也是实力不容小觑的世家大族,尤其是袁氏一族,他们曾经在东汉时期大放异彩,是那一段历史的主角,拥有着深厚的底蕴与不凡的势力。

 

四世三公,袁家声威显赫,两位诸侯袁绍与袁术更是位列当时最强诸侯之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即便后来袁绍和袁术相继离世,但汝南袁氏的根基并未因此动摇,反而如同古树般枝繁叶茂,保留了好几个旁枝血脉。

 

这一次出手的袁氏族人,正是源自当年风光无限的汝南袁氏的一支,他们低调蛰伏,却在关键时刻展露锋芒。

 

甚至有人私下揣测,如唐高祖李渊这般睿智之人,也曾对袁术的后人抱有疑虑,认为某位神秘人物或许正是袁术血脉的延续。

 

袁术,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诸侯,其生命终结之地乃是在扬州,那片烟雨朦胧、人文荟萃的江南之地,似乎至今仍回响着他未竟的壮志与遗憾。

 

房俊,一个对世家大族并无太多好感的年轻人,望着眼前棋盘上的局势,不禁叹了口气:“老爷子,您看,好好的一盘棋,如今却……”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但这个话题显然不宜深究,李渊听后,神色黯然,原本挺拔的背脊也似乎在这一刻微微弯曲,显然已被连日来的纷扰搞得有些垂头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