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纪念碑正式落成,中东支线准备开张(第2页)
翻开历史往上追溯,安德罗麾下这支前政府军快速反应部队,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其实一直都是安德罗家族的私人武装力量,属于字面意思上的地区军阀性质。
这支部队随后又在安德罗父亲的手中,迎来了前政府军时代的统一整合。
受领了“快速反应部队”的正式番号,被并入正规军编制。
但碍于利益牵扯纠葛,领了名号的安德罗家族部队,实际上没有发生指挥权与人事任用上的重大变动。
本就是强行撮合各地方派系武装,勉强凑成了统一性质的前政府军时代,基本是不敢也没有能力,去触碰各地方派系武装的基本盘利益的,生怕脆弱的表面统一被打破、再度支离破碎。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一情况,才为后来的博纳特发动军事政变埋下了祸根。
家族势力庞大、私下关系网错综复杂的博纳特,暗地里笼络了绝大多数支持站队自己的前政府军高级将领,最终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权力更迭、大权在握。
而从中国留学归来,从自己年事已高的父亲手中,接管指挥大权的安德罗。
在博纳特发动军事政变之前,就已经利用自己从遥远东方所学到的知识、精神,对自己麾下的前政府军快速反应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与指导思想的推动落实。
正所谓“有先进装备咱整先进装备的活儿,没有先进装备就先搞精神思想建设”。
没有怨天尤人、因为条件不行就放弃奋斗的安德罗,最终打造出了一支以先进思想加落后装备武装起来的部队,放在非洲大区的情况而言确实如此。
这是周正起初看上安德罗麾下这支部队的原因,同样也是瓦格纳、车臣等一众教官,能予以认可赞赏的原因所在。
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造、可以买,可以从敌人手里缴获,手段途径有很多。
但要是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武装精神世界,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无法本质性地提升一支部队的战斗力,道理就这么简单。
听完了车臣教官报以的认可赞赏描述,闻之点头的尤利娅转而又回到了不远处等待的周正身旁,继续边走边说边瞧地开口。
“这里与我想象中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在此之前,我也去采访过一些地区性质的武装力量,在特别军事行动前,我还曾去过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实地采访。”
“知道吗?在这里我竟然发现了某种相似之处,我认为这简直是惊人的,与刻板印象中任何对非洲黑人部队的描述都十分不同。”
“安德罗部队的士兵们知道他们是为何而战,他们相信自己是在和邪恶的外来势力做对抗,相信自己是在保卫家园,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能让这片土地的明天更美好。”
“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一支军阀部队演变而来的,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谢里宁先生。”
“这个嘛——呵,那我倒是要考考你,看看你来之前的功课做得如何。”
“比如说,你知道安德罗上校的求学经历吗?”
“求学......”
闻言稍一思索的尤利娅很快有了答案,转而向身旁面带微笑的周正连声回道。
“这我记得,是中国,你是说他在中国的求学经历引导了这一切吗?”
“可以这么讲,但至少我们无可否认,中国人的近现代民族复兴史,与安德罗上校如今面临的危机处境,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中国是当今世界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样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友邦。他们不止有自研自产、多项产能世界第一的各类先进武器装备,更有比这些武器装备还要更先进的思想与精神武装。”
“如果说安德罗上校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从他的中国求学之旅中,找到了救赎自己祖国的方法与道路。那我想这一切并不算奇怪,你觉得呢?尤利娅小姐。”
周正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为尤利娅一点点开导,使之明白这一切的来源和意义所在。
在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就曾跟随担任过驻华武官的父亲一起,在中国生活过挺长一段时间的尤利娅,对中国的了解并不算少,甚至还能说一口比绝大多数老外都要流利的普通话。
放今天来讲,也算是记者工作的特长之一了。
以尤利娅对中国的了解,要理解周正所言这番话并不算困难。
基本想明白了问题的尤利娅随即回道。
“我理解了,谢里宁先生。”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接下来是要去哪儿?我猜你一定有计划,对不对。”
确实已经想好了带这小丫头片子去哪儿的周正闻言一笑,转而亲自抬手拉开车门,做了个邀请的手势。
“来吧,带你去看看刚刚完工的崭新工程,这绝对会成为你此行采访当中的亮点。”
不知周正意指何物的尤利娅,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转而在周正的邀请下上车而去。
待到车队驶出了营区,来到城区中心广场上时,再度开门下车的尤利娅却是对面前所见之物倍感惊讶。
“难以置信,谢里宁先生,这——这看上去,有些像我们俄罗斯的艺术风格。”
望着面前十多米高的金属纪念碑,既是惊讶又意想不到的尤利娅,看出了其中的一些细节要点,并且很快得到了周正的点头回应。
“没错,风格上是会有些相似。因为这纪念碑本身就是在俄罗斯定做预制完毕后,才分装运来本地再行组装的,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合作帮助。”
“尽管耗费了一定的额外成本,但就凝聚意志、团结人心而言,这是很有必要的,是一项有着长远收获的重要投资。”
周正没有说出口的是,其实面前这纪念碑的设计草图和整体格调,正是在身为安德罗部队最高军事指挥员的自己一手指导督办下,才最终定稿完成的。
设计师确实是俄罗斯人,而且在圈子里还小有名气,是近些年来新涌现的俄罗斯青年雕塑设计师之一。
这也是周正专门捡毛子擅长的项目去搞,并非有意给毛子送钱、讨好毛子或是怎样。
俄国人在雕塑艺术上的造诣是足称登峰造极的,尤其是涉及战争纪念的领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从马马耶夫岗上的“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像,到勒热夫的苏军士兵纪念碑。
历史的厚重感与战争的沉痛感裹挟在一起,直观目击扑面而来,让后人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又铭记先祖荣耀。
就跟军事宣传一样,这种活儿找来俄国人帮忙去干,那是妥妥的专业对口,足以让周正放心。
就面前的这座落成完工纪念碑而论。
其主体是采用特种青钢打造而成的士兵雕塑,位于纪念碑上部,双手握持经典的Ak-47自动步枪举过胸前、头戴贝雷帽以坚毅的神情斜视天空。
士兵雕塑脚下踩着的,则是用镂空钢结构打造成的底座纪念台。
纪念台的钢结构件,在最初熔铸之时,就已经将战场上缴获来的未来科技部队头盔、防弹衣,作战装具乃至是部分步枪轻武器,给一并熔了进去。
使其与纪念台融为整体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从镂空的钢结构件中凸出、裸露在外。
昔日逞凶一时、价值高昂的未来科技部队枪械装备,如今却沦为了纪念台的边角料和内嵌展示物,被位于纪念台之上、神情坚毅的士兵踩在脚下。
不需要多么学富五车、满肚子墨水的理解认知能力,这雕塑的内在含义,就算拉个本地文盲过来都能轻松看懂。
这也是周正考虑到本地情况后最终亲自拍板定下的。
毕竟花大钱造个太过艺术化的玩意儿过来,本地人这文化水平也看不懂、理解不了内在含义,那又谈什么“凝聚意志、团结人心”呢?纯纯面子工程,钱打水漂花的不值。
所以当周正提出“一定要通俗易懂,艺术表现简单粗暴且直接,同时还要有内涵深意”的看似矛盾要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