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6000万美元200枚,这可真不算有多贵(第3页)

 全世界任何一支军队,从来都没有过奢侈到把高性能精确制导弹药,当做无制导普通弹药敞开口打的案例。 

 只因这类弹药动辄十倍、十几倍、乃至二十倍都挡不住的远超常规弹药成本,实在是让人没办法肆意挥霍。 

 豪横如冷战刚结束时,尚处战力巅峰、库存弹药管够的美军,那也是按照“10%精确制导弹药+90%无制导弹药”的大致比例,遂行战役攻势。 

 就这已经来得很高,且还是在美军打海湾战争那会儿,能速战速决的前提下。 

 一旦战争被拖入消耗战阶段、比拼底力,那么超大量的常规无制导弹药,会立刻压倒性地盖过精确制导弹药用量,后者在整场战争中的使用占比还会被进一步压低。 

 举例来说便是俄国人。 

 俄国人精确制导弹药打得是多,那常规无制导弹药的用量更是海量。前线的精确制导弹药永远没有“完全够用”一说,必须得时刻计算规划好用量、数着数打。 

 如此客观现实情况,更能凸显高性能精确制导弹药的超高价值。 

 “200次指哪儿打哪儿的远程精确打击机会”不容忽视,脑海中飞速权衡各种情况与利弊的费拉丹,还没来得及向周正开口回话,只听得对方的发言已经再度道来。 

 “6.8万美元,这是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2016年时的美国雷神和英国BAe公司给出的成本价,实际售价还要叠加利润来得更贵。” 

 “那么现在呢?在全球范围内‘炮弹难求’,且斯克兰顿军工厂和BAe兵工厂已经被‘火龙烧仓’,合理按需销毁了产能之后。谁知道这东西的价格会翻十倍、十五倍,还是说二十倍?我想都有可能。” 

 “毕竟,这是一个连西方的155毫米常规无制导炮弹成本价,都能坐地起价、连翻6倍,而且还有价无市的特殊时期。” 

 “产品向来以性能说话,更高端的产品永远比低端产品带有更大的附加价值,就像兰博基尼。” 

 “我们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一辆‘四轮、能跑、能拉人代步’的车,仅此而已。但只因为一个‘高端’,就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远超真实成本的附加价值。” 

 “我想我们现在要谈论的东西,也是如此。您觉得呢?将军。” 

 “......” 

 明显能听出俄国人讲的这些话,是妥妥对“买家不利”的费拉丹中将,要说高兴那肯定是高兴不了一点的。 

 但另一方面,心里跟明镜一般的费拉丹,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俄国人所言没有半句假话,全都是事实。 

 如今这魔幻的世界,愣是把作为基本军事消耗品的大口径炮弹,搞得跟某种圈钱金融产品一样,价格火箭式狂飙刹不住还在疯涨。 

 即便是长期关注国际军售市场行情的费拉丹自己,最近这段时间也是因为越发魔幻抽象的现实,而时常忍不住感叹一语“他妈的,这世界怎么成了这样!?”。 

 也许,在那遥远的东方神秘古国,确实隐藏着一片能让人觉得“这才是正常应当”的军售市场。 

 但,谁让土耳其人还没吃饭,自己就先把锅砸了? 

 谈军售合作的基本前提是“人家愿不愿意卖给你”,连这一前提都达不到,那又谈什么军售合作? 

 费拉丹确实想过“能不能托俄国人的关系去找东边买点回来”的可能性,毕竟“俄国人和中国人的关系已经好到穿一条裤子”这事属于世人皆知。 

 但这绕了一圈,等于又把话题绕回到了“有求于俄国人”的问题上来。 

 思来想去,切合现实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各种意义上都觉得“不能得罪这俄国人的大官,免得自绝后路”的费拉丹,最终还是把那实在不想说的话说出了口。 

 “那——谢里宁先生,不知这200枚炮弹的具体报价,又是如何呢?” 

 因为周正刚刚已经说过“翻十倍、十五倍,还是说二十倍”这话的缘故。 

 数学及格没问题的费拉丹自己盘算了一下,真要按最坏情况来说,这一枚炮弹的“当今成本价”,高达惊人的136万美元都有可能。 

 再给你乘个200,2720万美元的“当今总成本价”就出炉了。 

 俄国人再捞点赚一笔,再在总成本价的基础上加个2000万,就这4720万美元的总价还没到头。 

 考虑到“行情紧俏”再来点“合理加价”,既然你土耳其人、我俄国人,咱“哥俩关系好”。给你算便宜点友情价凑个整,那就6000万美元得了。 

 什么?6000万美元买200枚“神剑”你觉得贵? 

 老兄啊,看看美国人的陆军吧,那可都手里端着碗、碗里放着美元,蹲路边有钱都没处买炮弹呢啊,俩主要产能工厂都给“火龙烧仓”了啊。 

 你要给他们说掏6000万美元,就有200枚现货“神剑”立刻提走,那可梦里都得笑醒啊。 

 知道这生意不能单纯只算钱,得考虑更多其它因素的费拉丹中将暗自咬了咬牙。 

 索性做好了“实在不行就6000万”,先笼统答应下来,好跟俄国人谈后续条件的准备。 

 毕竟从“达成谈判基本共识”到“真正签署军售合同”,那不是还有段距离呢吗? 

 真要是不行,到时候咱可以耍赖皮,适当玩玩“翻脸不认账”不是? 

 然而,令费拉丹属实没想到的是。 

 面前这位俄国来的谢里宁先生,接下来开出的实际报价,却大大出乎了自己以为“基本无误,符合对俄国人刻板印象”的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