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第209章 蜂窝网络装置【求全订】(第3页)

 这在他看来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最终,他不得不失望而去。

 改进后的运10首次试飞大获成功,这也促进了龙国第一架电子战飞机的制造。

 运10首次试飞之后,接下来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试飞。

 试飞就是为了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一系列的试飞之后,都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那么定型也就快了。

 当然,试飞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

 在严格的试飞流程结束之前,王浩然不打算仓促就开始改装大型电子战飞机。

 同时呢,他也在琢磨一个问题。

 那就是:是搞一个综合型的预警+电子战飞机,还是将两者分开来搞?

 空中预警机,肯定是要搞的。

 因为,那相当于一个空中指挥平台。

 大功率的雷达被搬上飞机,可以探测数百公里外的区域,那就相当于将预警来袭之敌的范围大幅度增加。

 原来只能搞陆地大型雷达来警戒,毕竟是有限制的。

 有了空中雷达预警,就能真正实现对空中、海上来袭之敌的快速反击。

 有时候,功能越多,其实反倒并不是太好。

 思来想去的,王浩然还是决定,把大型电子战飞机和预警机分开来打造。

 之所以有了电子战吊舱之后,还要造大型电子战飞机,是因为大型飞机,可以挟带功率更大的干扰天线,甚至可以干扰两三百公里之外的目标。

 而专门的预警机,则直接打造空中预警指挥平台,指挥己方战机进行快速打击。

 如今,犹撒用的预警机是e-2C。

 这款预警机1971年首飞,目前已经服役10年以上。

 它也是出口最多的预警机,犹撒的小跟班几乎都有购买。

 不过,讲真,它其实已经落伍了。

 因为,它用的居然还是多普勒脉冲雷达。

 而现在,王浩然已经把可以机载的相控阵雷达给研制出来。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功能强大,可以360度无死角预警,追踪的目标可以多打六七十个甚至上百个。

 那可是比多普勒脉冲雷达强大了不知道多少。

 犹撒的e-2C可是一直用到了新世纪的20年代。

 它后来虽然推出了改进版e-2d,也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但是,产量捉襟现肘,它自己都没有,先提供给了袋鼠。

 也就是说,只要龙国现在推出有源相控阵雷达预警机,就要比犹撒和熊先进了很多。

 搞出先进的预警机,然后再配合歼十战机的大规模量产服役,这绝对会让龙国的空军力量大幅度提升。

 这么一想,王浩然觉得,先把预警机搞出来或许更好一些。

 毕竟,现在电子战吊舱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开始在歼十上装备。

 电子战这一块儿暂时应该已经足够用了。

 如今,第一批歼十共20架刚刚服役。

 分别是南边10架,北边10架。

 王浩然主意打定,他就开始带领团队继续完善机载相控阵雷达以及整套的预警机系统。

 机载相控阵雷达有如下几个技术难点:

 其一,宽带多功能射频处理技术难题的解决依赖于改进fpgA芯片性能,对于定制硅芯片也是有较高的要求的。

 所以,必须得不断地推进这方面的芯片的研究,使其能变得更强大。

 其二,传感器融合与认知感知。这就涉及到了一定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数据处理的智能化,快捷化,这是个很大的挑战。

 其三,要想让机载相控阵雷达具有超级数据处理能力,还需要超级中控计算机,要有稳定可靠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

 所以,要想让机载相控阵雷达有更好的性能,使其成为空中指挥中心,还是需要在软硬件两方面下大功夫。

 既然是预警机,那就还需要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这就需要在抗干扰等方面好好做文章。

 当然,在做这方面研究的时候,一定是要涉及到无线电通讯联系的。

 因为,预警机和战斗机以及地面必须得保持信息沟通和联络,只有如此才能及时共享信息,然后做到对战斗机的及时指挥,让战斗机的“视野”大幅度扩大。

 在研究无线电通讯的时候,王浩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移动通讯的时代差不多快要来了啊!

 1970年代末,犹撒人就已经搞出来了蜂窝测试网络。

 所谓蜂窝网络,就是一种无线电通讯网络。

 它的构建就类似于蜂窝状的物理结构。

 创意便是:每个小型区域建一个基站,这些基站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连接到网络中心,形成一个整体的通信网络。

 所以,无线基站的诞生,就意味着移动通讯的发轫。

 摩托罗拉的砖头状的大哥大即将出现,随即就是移动电话开始在犹撒发展,到了90年代,移动通讯的发展速度就达到了几何倍数的快速增加,只用了大概十来年,就在全球普及了手机!

 而犹撒正因为主导了移动通讯科技,也让它再一次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王浩然心想:得把移动网络给搞出来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