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多光谱隐身蒙皮及其自适应系统【求全订】

 巨鹰是全世界第一个研发隐身材料的超巨。 

 它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尝试在侦察机上使用隐身技术。 

 1953年,鹰在研制新型侦察机的时候提出了最大限度降低被对方雷达探测的可能性的设计要求。 

 它早在50年代研制的u-2高空侦察机上就使用了吸波涂料。这也是世界上对吸波涂料的第一次应用。 

 到了60年代末期,鹰的B-1A战略轰炸机采用了翼身融合外形和雷达吸波材料等低可探测性激素。这也是战机隐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70年代中期,电磁学理论和电子工业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于是世界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战机f-117隐身战斗机和B-2隐形战略轰炸机预示着隐身战机技术的重大突破。 

 但是,需要指出来的是:鹰的隐身材料维护起来十分的困难。 

 比如,f-22战机上使用的隐身涂料,隐身效果十分优异。 

 可是,它非常容易剥落,维护相当的复杂而且耗时,工作量很大,还需要特殊的维护设备和环境。 

 f-22每执行一次任务,回来就需要做隐身材料的重新涂装维护。 

 因为,f22隐身涂层在多次超音速飞行后就会开裂脱落。 

 这主要是因为,f22的涂层由多层涂料组成,维护过程实在是太复杂。 

 举例,f22的进气道需要341个工时剥离所有涂层。 

 而修复需要3853小时。 

 这也是为啥f22用于执行任务的时间比较短。 

 可怜的f22不是在维护,就是在去特殊空调机库保养的路上。 

 这让它的战斗力被大大削弱了。 

 王浩然可不想走鹰的老路。 

 他觉得,既然要做隐身战机,那最好还是搞更好的隐身涂装材料。 

 前世的时候,西工大就开发出了隐身蒙皮。 

 这玩意全称“多光谱隐身蒙皮及其自适应系统”。 

 战机的雷达吸波隐形功能可以集成到蒙皮上。 

 隐身蒙皮可以解决传统吸波涂料的几乎所有缺点。可以大幅度提高隐形性能。 

 而且维护起来也相当的简便。 

 最重要的,它可以吸收更宽频率的雷达波,它甚至都可以吸收米波雷达了。 

 而众所周知,米波雷达号称是隐身战机的杀手。 

 还有就是隐身蒙皮的吸波涂层厚度只有0.2毫米。 

 而鹰的隐身吸波涂层厚达2厘米。 

 这就可以让隐身战机大幅度减重。 

 毕竟,鹰使用的隐身涂料重量相当之大。 

 f22上使用的隐身涂料每平米重达3公斤以上。 

 一架战机涂装面积可达一二百平米,增加的重量可是能最多达到6百公斤的。 

 隐身蒙皮还有强度高,耐高温等性能。 

 它不知道要比隐身涂料强了多少倍了。 

 王浩然决定,要搞,那就把最好的搞出来,干脆一步到位得了。 

 王浩然把无人机的气动布局外形整体设计方案给搞出来之后,就将任务分解了一下,团队成员各自负责一部分。 

 他们把模型机造出来之后,又送到了风洞里去吹。 

 吹过之后发现问题,就又进行调整修改。 

 改好了之后再去吹风洞。 

 很快的,就把无人机的外形给确定下来。 

 这就是有完善的风洞设施的好处。 

 没有好的风洞,那就不会有好的气动布局。 

 没有好的气动布局,那么,战斗机哪怕造出来了,其在真实的飞行环境中也是有可能有各种欠缺的。 

 气动布局和外形确定之后,那就一切都好办了。 

 盘古科技财大气粗,各种机械设备齐全,想要造一架原型机也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又经过三个多月的辛苦努力,到了1986年的9月份,第一架无侦7的原型机总算是造出来了。 

 这架无人机采用了非常少见的菱形机翼设计方式。 

 这可以让无侦七在飞行的时候具有更好的升力特性。 

 而且,菱形机翼也可以让这架无人机可以拥有更快的飞行速度。 

 另外,它采用了双尾撑常规布局,侧翼跟主翼连接在了一起。这也让无侦七能够在高速飞行时更加稳定。 

 它的机身设计则是采用了非主流的连翼布局,机翼后掠,尾翼前掠,通过钢性连接并垂直固定,大幅度提升了机身的强度和稳定性。 

 它的机身主要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使用了隐身吸波蒙皮,隐身性能堪称一流。 

 除了外形引人注目之外,它的发动机也是很让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