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复兴:从知青到国宝科学家赞美诗2号
第29章 这也叫重大突破?【第2更!】(第2页)
这边记者还没到的时候,王铭山自己对这辆农用三轮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也上去驾驶了几圈儿。
开完之后,他从车上下来,连声赞道:“这车开着不错,很稳当,机器也很有劲儿。”
“相信各地公社大队的负责人都会感兴趣的。”
没办法,这个时候,能买得起这么大件农机用品的,也只有农村集体了。
普通社员是根本就没有那个资本的。
王浩然微笑着说:“其实,农民自己买来也不错,可以用来搞搞副业什么的。”
虽然放开搞活的重要大会要到明年才会举办,但现在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明显已经放松了许多。
现在,有一些农村地区甚至已经开始实施小包干这种承包形式了。
所谓小包干,其实就是把一块地包给几户农民去耕种,收获之后,只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全是自己的。
这种小包干对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小包干毕竟是几家一块儿搭帮干活,还是免不了会有人偷奸耍滑,然后发生各种纠纷。
到了1978年,第一个吃螃蟹的村集体出现了。
朱皇帝的家乡18户农民用按血手印的方式包产到户。
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拉开了大幕。
到1980年初,全国基本上已经完全实现包产到户。
这个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让农村经济开始大发展。
作为过来人,王浩然对此看得很清楚。
王铭山摇了摇头,说道:“普通农村社员恐怕是买不起这车的。”
“还是要看全国各地的生产大队对它是否感兴趣啊!”
王浩然本来想问问王铭山对生产队这种模式到底是怎么个看法,是否认为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阻碍。
不过,话到嘴边,他还是忍住了。
在如今这个时候,说这个话不太合适。
所以,他附和着说:“铭山同志您说得对。”
过了大概一个多小时,京城电视台资深记者王建国就赶到了马坊机械厂。
他来的路上还在跟同事说:“一个公社办的小厂,再怎么厉害,又能造出什么好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