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张秋古镇
大宣朝有句话,“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所谓“临张”,指的就是聊城临清与阳谷张秋。
大兴年间,随着鲁州会通河段开通,使得京杭大运河流经阳谷县东部张秋、阿城、七级三镇,因此迅速繁荣,成为运河之上有名的三镇。
尤其这张秋镇。
其位于黄河北岸,乃进入大运河会通河段的码头,乃重要货物集散地。
江南所产竹木、柑桔、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由陆路运销晋州、陕州及豫州和鲁州各地。
而内陆之货物,包括本地所产乌枣、阿胶,胶州海盐等,亦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因此最为繁华,小小城镇便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
自古以来,码头便是三教九流汇聚之所。
张秋镇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此地,还位于阳谷县。
景阳冈的大名,随《水浒传》流传四方。
自宋以来,梁山江湖气,从不曾散去。
此刻,码头之上,云帆樯林。
挥汗如雨的脚夫、嘶鸣声此起彼伏的牲口、操着南北杂音的商人…整个码头喧嚣声不断,一派盛世繁荣的景象。
而这,还只是码头。
远处会通河上,还有众多船只等着靠岸。
数量之多,甚至拥挤了整个河道。
“张秋镇,原本叫涨秋镇。”
一艘大船甲板上,当地漕帮头目“浪里蛟”陈三微笑介绍道:“这地方,每年到了秋天就涨水,因此叫‘涨秋’,时间长了,就变作了张秋。”
他的笑容温和,甚至带着一丝谄媚。
若让附近的江湖中人看到,定会大吃一惊。
这陈三,可不是什么善茬,出身子午门,在阳谷县算是头一等。
阳谷县紧挨着梁山。
俗话说,“喝梁山的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
此地自古以来便武风浓郁。
梁山北的斑鸠店,是程咬金故里。
宋朝时期,尚武风气尤盛。
至宋徽宗宣和年间,天下各路豪杰啸聚水泊梁山,高手云集,名冠武林。
但当时高手,却不止这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好汉。
在梁山北部,六工山建福寺,有位老方丈元通,更是当时神州十大宗师,走南闯北,打遍天下无敌手。
梁山好汉每次打仗之后,便到那里休整、演练武艺。
方丈元通汲取好汉们的功夫之长,创编成梁山功夫,又因该功多在子夜、午时演练,故称“子午门”。
宋江等人招安被害后,元通把他们的后人接进六工山加以保护。
免遭灾难的水泊好汉,也纷纷到建福寺出家为生。
至此,梁山子午门便有了根基。
这一门的功夫,皆带着梁山好汉名字,如武松拳、武松醉拳、智深拳、智深棍、杨志刀、燕青拳、燕青棍、林冲枪、李逵斧、时迁轻身术、孙二娘双刀等。
陈三原本就是子午门高手,加之深谙水性,得了个“浪里蛟”的外号。
意思是,他比当初的“浪里白条”更凶猛。
有了门派支持,加上一身能耐手段,因此得了漕帮头目之职。
京杭大运河,乃是漕帮根基。
能成为头目,掌控一截河段,可想而知其能力。
而现在,却是一幅谦卑模样。
而在他旁边,正是从豫州乘船而来的李衍。
“李少侠。”
见李衍没说话,陈三又指着远处城镇开口道:“张秋镇的街道,都是卖什么,叫什么,如米市街、糖市街、柴市街、竹竿巷等,您看住哪合适?”
“安静一些就行。”
李衍点了点头,压低声音开口道:“住哪儿不重要,我等行走江湖,没那么讲究,陈百户还是早点把事情查清楚为妙。“
“是是,本官晓得。”
陈三面色凝重,连忙点头。
没错,这陈三还有个身份,就是都尉司百户。
漕帮与朝廷,关系本就暧昧,大多时候都是仰仗朝廷的生意过活,与朝廷配合,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共同维持运河秩序。
陈三能顺风顺水,都尉司的暗线身份,也帮了不少忙。
李衍等人被河洛商会护送,刚离开开封,这位陈三就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