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斗口(第2页)

  冷先生给了茂叔一个眼神:“把我昨日纳入的器物取来,让他掌掌眼,顺便把弘附法师请来。”

  听到这里,我轻轻握拳。

  冷先生这是要找人与我斗口。

  ……

  茂叔离开不到三分钟,就端着一个盖有红绸的托盘回到了房间。

  在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肥头大耳的和尚。

  这个和尚背着一个特别巨大的葫芦,粗略估算,高度至少得有一米五。

  除了葫芦,此人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串头骨佛珠。biQiugexsw.com

  我乍一看去,还以为他脖子上的佛珠是婴儿头骨,但仔细看看,那些头骨鼻骨较低,颜面外凸,应该是猴子的头骨。

  那和尚进门后,比了一个佛手:“冷先生,您要见我?”

  冷先生指向了我:“弘附法师,这位朋友想要匀给我一件珍玩,但我不太信得过他,所以想让你帮我考考他的眼力。”

  弘附看了我一眼,似乎是感觉我年纪太小,连客气都免了,用手对着茂叔放在桌上的托盘比画了一下:“请上眼。”

  我见这和尚没什么礼貌,也没跟他打招呼,走到桌边掀开了红绸。

  这桌上的东西,让我眼前一亮。

  托盘上是三件一模一样的葵瓣口杯,杯体晶莹剔透,上有龙纹。

  看样子,竟像是传说中的柴窑。

  《事物绀珠》中对柴窑的评价为诸窑之冠,五大官窑之首。

  这种瓷器之贵重,在古代即有“片瓦千金”之说。

  柴窑总共也就生产了十年,而且当今并无存世。

  判官录中对此物鉴定并无记载,我对于它的记忆,都是自己平时翻阅其他资料的时候看见的。

  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柴窑。

  弘附和尚见我掀开红绸,开口道:“唐朝覆灭后,进入五代十国,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录过: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四如乃是鉴定柴窑的关键。”

  我不甘示弱:“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有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