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预支未来,解决当下(第2页)

在利润面前,能够好好赚钱,谁愿意去做那些事呢?

即便真有人去做了,其实我反而高兴,因为这样正好用做了的人来告诫所有人,大汉有能力做到说出的话。

这样一来,反而还会震慑人心,让他们不敢轻易再去犯,因为代价太大,且多出来的利润也没有那么多,不值得。

你要记住,商人重利,能够在大汉赚到钱,交的那些税,他们反而会主动愿意的交上来。

而且在大汉没有对商人的歧视,没有制定束缚,你信不信,大明的商人在熟悉了之后,恐怕还想在这里购置房产,在大汉再安一个家呢。

甚至有的人恐怕还会将自己国内的银子转移到大汉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朱高煦都格外的期待,虽然这一天恐怕还得等上几年才能实现,但一步一步来嘛,总会到达的。

这还是朱棣在派郑和舰队下西洋大汉的优势,等朱高炽、朱瞻基上位,彻底实行禁海,大汉在外面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提升,商业的优势,还会进一步扩大的。

到了那时,大汉差不多也全面发展起来了,国内稳定,又是数一数二的强国,怎么能不吸引人呢?

就像现在,大明要是说海外的人可以去大明入籍居住,朱高煦敢说,想去大明的人可以围绕地球一圈都不止,甚至是一些国王,但凡朱棣愿意封公封侯,一些海外的国王都想留在大明。

至于自己的国家,巴不得被并入大明,这样自己也是天朝、上朝人了。

也就是大明真的从上到下瞧不起海外这些地方,也瞧不上海外诸国的人,不然只要大明想,只需要让郑和挨个走一趟,不说整个南洋吧,但起码一半以上,都会瞬间插上大明的旗帜,成为大明的疆域。

不过想要这个效果,起码得郑和下了四次西洋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因为那时才是大明在海外影响力最高的时候。

如今的郑和才下了一次西洋,那个效果还是夸张了点,目前还达不到。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的话,心头一时心潮澎湃,实在是朱高煦说的这些,他是真的做梦都想看见,要是真的能够做到,李定荣甚至可以说,凭借着朱高煦构建出来的商业,都不用去找百姓征收那些赋税了。

就商税,以及雪盐税,包括其他比较特别类别的税,还有商业创造的收入,就已经足以支撑大汉了。

李定荣是真的激动,哪怕这是朱高煦画的饼,他也知道,但他知道这事的可行性有多高。

这一刻,哪怕不用朱高煦说,他都有些忍不住下去开始布置商业的事情了,早些布置,商业就能早一步开展,也能早一些时间成型。

这个饼,李定荣狠狠的吃了一大口,仍旧不满足。

“王爷真是天纵之才,臣敬佩得五体投地,若是按照王爷刚才所说,这个商业给大汉带来的利益,将会无比的巨大,臣都已经在开始期待了。”

听着李定荣这夸赞的话,朱高煦已经是习以为常了,自从出来,这些人可是没有少夸他。

虽然都是真心实意的,但听多了,自大倒是没有产生,反而给他练就了平常心。

“行了,你也少夸,也就是我,要是换个人,你就是妥妥的奸臣了。”

“啊?额,王爷你说话可真有趣。”

“哈哈哈.....”

两人都顿时笑了,朱高煦的意思,李定荣也是后面才反应过来,这是朱高煦在变相说他拍马屁呢,要是换个定力差点的,一直这么拍下去,还不得飘飘然?

人一旦飘了,自大、自负就跟着来了,贤明之君也会渐渐消失,逐渐成为一个自认贤明的昏君了。

笑了一会,喝下一口茶,朱高煦才收起笑容。

“跟我说说,要进行商业,初期的建设你准备怎么做?

如今朝廷的钱粮有限,又不能再次加收赋税,不然摊丁入亩就成了笑话,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钱粮不足的问题?

还是你准备破釜沉舟,先集中钱粮来做这些事,将其他的民生项目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