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1146章 逆风而行(第2页)

毫无疑问,安森的表演让故事具备说服力,瑞秋-麦克亚当斯、希斯-莱杰也在对手戏里展现令人信服的表演,最后呈现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

不要忘记了,电影主角只有二十岁,他理所当然就应该幼稚。”

八十五分!

强硬,坚定,立场明确。

“好莱坞报道者”逆风而行,在熙熙攘攘一片批评声之中,旗帜鲜明地送上赞誉,而且还是八十五分。

最低分,十分,“华尔街日报”

最高分,八十五分,“好莱坞报道者”。

这绝对是“蝴蝶效应”上映之前,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场面——“好莱坞报道者”和“华尔街日报”两大权威媒体撕起来了!

当然,上述是详细评论,而在一句话评论里,“好莱坞报道者”用精简的方式完成总结。

“你会喜欢电影里那些愚蠢的、幼稚的、青涩的、傲慢的错误,因为这是青春的代价,同时也是命运的玩笑;而安森-伍德展现巨星魅力,让这个故事具备了会心一击的力量,今年假期档的完美选择。”

难以置信!

“好莱坞报道者”展现出来的强硬姿态,坚定不移地表明立场,和铺天盖地的差评摆放在一起更加具有冲击力。

这也浩浩荡荡地拉开两极分化的争议序幕。

然而,真正神奇的部分在于,“好莱坞报道者”不是孤独的,这也是赞誉和批评形成两个鲜明阵营的原因。

前有“好莱坞报道者”vs“华尔街日报”,后有“洛杉矶时报”vs“纽约时报”,但这次,位置调换了过来。

“洛杉矶时报”不喜欢“蝴蝶效应”,二十分的评价能够清晰感受到骨子里的厌恶,甚至拒绝多看一眼;而“纽约时报”则恰恰相反,八十分的评价明确地彰显态度。

“这是一部戏剧张力狂轰乱炸的作品,时时刻刻在滑向肥皂剧的边缘挣扎,然而安森用丰富而细腻的表演抓住了方向,让电影在情绪炸弹之中找到清晰的推进路线。

一种复杂的、绝望的、汹涌的情绪,站在聚光灯中心的安森以简单却坚定的表演方式为角色注入了魅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惊喜。年度最不容错过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