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秦王的馈赠(第2页)

 

甚至一年能够三熟,三月种,五月熟;取子再种,七月又熟;又种,九月又熟,这可是清朝人留下的土豆种植的信息。

 

放到后世,高水肥的地块,亩产五千斤很寻常,甚至精耕细作下,还能达到七八千斤。

 

李逸觉得小规模的这种精耕细作,土肥都有保证的情况下,亩产个两千斤当不成问题,

 

但以后大规模种植,百姓的土、肥跟不上,那么五六百斤,七八百斤当是没问题的。

 

理论上来说,现在李渊赏赐给李世民的那一窝二十来个土豆,明年再种上两季,那就成变成一两万斤。

 

一株,变两亩,两亩变十亩,十亩变百亩、千亩,几年时间,李世民的土地上,只要他愿意,就都能种上土豆。

 

房杜二人今天也一人分到了一个金薯,他们说笑着说要派两个人来帮忙。

 

“行,那就多谢二公了。”

 

“无逸啊,你把我妹妹都娶走了,现在还跟我这么见外做什么,”杜如晦拉着他的手,有些愧疚的道:“上次你婚礼在即,我却临时离开了,导致出了那么大的事,我很愧对你和十娘啊,这次回来,我就是要来弥补的,”

 

“老夫人今年快八十了,年纪大了,也开始变的有些糊涂,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我代她向你道个歉,

 

挑个吉日,你和十娘回来祭祖,我把杜氏族人,还有亲朋都请来,原本给十娘准备的百万嫁妆,也都给她,”

 

“谢谢二哥。”


 

“谢啥,这本就是我该做的,也是杜家欠十娘的,”李世民对李逸道:“你上次大婚,我在长春宫也没能前来贺喜,还有在泾州,你送我千里眼,这次我回来,可是特意给你带了点好东西。”

 

一千亩土地,和一块盐田。

 

都位于虞州。

 

虞州在隋之河东郡内,一条湅水河,把河东郡分为东西两边,如今改郡为州,河西岸为蒲州,东岸为虞州。

 

李世民给李逸的千亩地,在虞州安邑,这里是夏朝都城之一,甚至还是战国时魏国早期都城之一,

 

这里拥有著名的盐池解池的一部份。

 

解池实际上是两个巨大的卤池,一个在安邑县南,一个在解县东,两池几乎毗连为一,故一般合称解池。

 

环池一周,百里左右,这里最著名的自然就是解盐。

 

解池有盐南风,自解县东南的中条山吹来,

 

秋、夏间多大风,谓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但奇怪的是这股风,东与南皆不过中条山,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止在数十里之间。

 

解池遇此风,水面如冰涌,捞起到池岸,拿筐袋装盛,驱驴骡载运,贩销各地,被称为天地自然之利。

 

没有盐南风的时候,就靠日晒获盐,

 

解池盐以前大多属于自然漫生成盐,跟井盐、海盐需要煎煮大费人工力气不同,

 

不捞人而擅其力,全资于天。

 

汉魏时开始,人工引池中卤水,沃土灌晒,形成盐田。

 

从隋朝开始,大规模经营盐田,甚至也是在隋朝时开始,取消了此周的解池盐禁,宣布通池盐、井盐,并与百姓共之。

 

历史上,从隋文帝开皇三年开盐禁,到唐玄宗开元初再禁盐,有一百三十年时间,是开放盐禁,百姓可以晒盐贩盐也没有额外的盐税的。

 

盐畦有上田、下田之分,朝廷有在盐池疏治沟渠,设置盐屯,国家派官,组织人力制盐,这是官营盐业,官盐占据的就多是上田。

 

还有许多中田、下田,则是属于私家种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