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武氏大瓜

第201章 武氏大瓜

 

年终岁末,

 

雪落长安。

 

李逸回了趟长安,马车碾过长安的大街。

 

马车颠簸,把车辕上的铜铃晃的叮铛响,惊起坊墙下几只雪地觅食的寒鸦。

 

马车厢里,柳条筐里码着满满的腊货,腊味渗出的油脂,散发腊货特有的焦香咸鲜味道,随风飘荡。

 

年前,李逸回京给亲朋好友挨家送礼。

 

一袋御宿川桂球水晶米,一袋滈水荸荠,一袋无极腐竹,再来点腊货,配上两坛子柿子烧,一盒香皂,都是自家的东西。

 

司农少卿武士棱的底邸坐落在本市北面的醴泉坊,

 

老仆推开大门,请他入内,影壁后传来阵阵艾草炙烤的独有香味,武家老仆说这是太原武氏祖传的驱疫法,青铜熏炉里煨着苍术和干姜,时常炙烤艾草。

 

“浅水伯来了,”武士棱趿着木屐迎出来。

 

老武对李逸来送礼很高兴,倒不是看上那些礼,而是喜欢李逸这个年轻人。

 

“来,正好陪我喝两杯。”

 

李逸拜访老武,倒也还有事相求,

 

“小侄在御宿川乡里原先办了个学堂,乡贤们捐资组了个学会,置办了些田地收租供学校开支,”

 

李逸说到正事,“御宿乡离长安虽仅四十里,但平时乡人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寻医问药也很不便,我跟乡贤们商议,准备用学会的钱,在乡里建个药铺,请几个坐堂医师,前店后坊,

 

前面售卖药品,后面炮制加工,既有帮助乡里百姓看医便利,也是让学会多个收益,听说武公家在西市也有药肆,而且还做生药买卖,”

 

老武一听,“这是好事,也是小事,”

 

古代医药也是有几大环节的,首先就是一些比较有名的药材集散地,药材多是生药,未经炮制,各地未经炮制的生药,汇聚到这些药材集散地,

 

然后由专门的药商采购、加工,销售到各地的药铺。

 

药铺属于终端,但也有生药铺和售卖熟药的,甚至一些药铺还是前店后坊模式,前面卖药后面加工,带坐堂医生。

 

在长安东西两市里,就有许多药肆药铺,甚至还有专科药肆,如小儿药、产药、眼药、洗面药、口齿咽喉药等,也有治专病的药铺,如风药、疳药、疝气药铺等,甚至有卖专药的,比如丹砂药铺、乌梅药铺等。

 

长安人口多,市场大,分工也更明细,有卖熟练的,有负责制药的,也有负责看病开方的,而一些大的药铺,如宋阿清药肆,则是有许多医师坐堂看诊,经营的药物品种齐全,品质极佳,还有很大的制药坊,甚至还有数家子铺,由总铺制药供应各子铺。

 

武家以前在并州是豪强大户,武士彟还曾做木材生意巨富,武家以前也有做药铺生意,生熟药都做,

 

到了长安,自然也仍有经营药铺。

 

甚至在关中、河东、山南等几大药材集散地,也有自己专门的采购商队,以及相熟的关系网络。

 

李逸的药铺,有董秀才帮忙,介绍了几个医师、药师,不管本事如何,暂时够用,但药材还没渠道,

 

直接在长安药铺采购,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能借用武家的渠道,搭个顺风车采购些药材,然后回来加工,或是先从武家这里拿熟药,肯定都更稳定,成本也会低些。

 

“喝酒,一个乡下小药铺,能用多少药,你回头派人过来,我让管事对接便是,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