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李逸卖官(第2页)

 “当初李密开洛口仓散米,只顾收买人心,提振声望,却不顾其它。既无防守典当者,又无文券,取之者随意多少。

 结果就是许多人拼命多拿,可离仓之后,力不能负,弃之于路,毫无珍惜。

 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践。

 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无瓮盎,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

 李逸听到戴胄描绘,也不由的摇头。

 真是不知珍惜,隋末那种大饥荒人相食的时代,李密打下了天下最大的粮食,不好好管理,而是任人随意拿取,结果就是导致没人珍惜粮食,到处浪费。?k~s¨j/x¢s!.,c′o*m*

 不仅是从仓库到城门口,路上全是米,就是洛河边,那些前来的各路义军、家属、流民,也是取了米后在河边淘米,漏的洛河边有了一片米滩。

 这是何等的浪费啊。

 李密要是好好管理一下,也不至于如此。

 可李密不在乎,他打下洛口仓,后来又打下黎阳仓,靠着开仓放米这一招,吸引了无数人加盟,一举成为中原最大的义军。

 最终李密没折腾几年,败亡了,粮仓里的粮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王世充击败李密后,也还在用洛口仓等,但早没了大业时的存粮,都是后来河南各地征来的粮,根本没多少。

 李逸想要夺下洛口仓后,开仓赈济百姓,安抚流民,恢复耕织,路子不通。

 当初李渊太原起兵南下,靠着李孝常献的永丰仓,暂时解决了军需,可存粮也不多,夺下长安后,甚至也只能让百姓去巴蜀就粮,这几年关中也是一直粮价很高。

 说到底,杨坚杨广爷俩早年到处征收,积攒在几大粮仓中的粮食,早消耗完了。

 而唐军此前怀州总管黄君汉的校尉张夜叉,七十人就夺下了洛阳北的回洛仓,但也没有粮食,否则也不可能没什么兵守卫,能让七十人夺取。

 李世民在洛阳,也是靠从关中、河东和陕虢等地转运粮草,左武侯将军党仁弘、检校陕州总管,就专门负责转运粮草,上一任陕州总管于筠就是因粮草转运问题,被贬职,换了党仁弘来。隋朝六大粮仓,基本没存粮了,永丰仓里,存的也是大唐各地调运的粮食。

 其实如今唯一还有粮的,也就是地方豪强大族了。

 可这年头粮食比命贵,谁肯轻易借粮?

 强征,能征上粮,但有可能引发豪强们对立甚至是叛乱。

 洛口仓虽然没粮,

 但也还得拿下。

 拿下此处,以后方便转运粮草。

 皇帝的旨意也从长安送来,同样也是让李逸拿下洛口仓,并让他随后派一支兵马去洛阳协助攻城,皇帝没让李逸亲率兵马去洛阳,而是让他安抚河南河北。

 稳定大后方的同时,负责征集粮草、抚民屯田。

 毕竟现在到了收获季节了,河南也还是能收获一些粮食的。

 “隋德下衰,政荒民散。九州幅裂,四海瓜分。元元无辜,困豺狼之吻。惵惵黔首,罹兵革之灾。

 朕祗膺宝图,救其危坠,一物失所,情深纳隍。今赵魏之人,俱承大化,海岱之境,思禀朝章······

 右武侯大将军、太子少詹事兼太子左卫率、益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刺史、兼检校侍中、上柱国、晋国公逸,地惟近属,功参运始,杖节建旟,允当重寄。

 可河南、河北道安抚大使,其河南河北诸军事,并受节度。”

 上一个大使是李神通,山东道安抚大使,结果现在还和副使黄门侍郎崔民干在窦建德那做客呢,李逸舅父张道源先前任河北道安抚使,是李神通下面的一道之使,相当于大总管和行军总管的关系。

 李逸还以为李渊迫不及待又要他去打河北。

 好在皇帝还有一道口谕。

 李逸的任务是镇守虎牢关,先指挥李大亮郭孝恪他们把王世充的徐州行台破了,

 同时防范窦建德南下,不让他增援洛阳,他若有余力,就再派一支兵去河内,协助刘德威、黄君汉把洛阳北面的河内攻取。

 “侍中,某愿率本部去攻洛口仓,然后前往洛阳协助攻城。”李世绩主动请战。

 这趟出征,他立的功还不如郭孝恪和霍玉,有些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