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李逸卖官(第3页)

 霍玉轻笑,“那我请求率一军去河内,我在那边也算熟悉,还有些老部下呢。”

 年初霍玉母子往河内败撤,就是在那里最后全军覆没的,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行。”

 李逸一番思索,同意李世绩率本部一万人马去打洛口仓,然后前往洛阳助攻。

 霍玉也率一万人马,渡黄河前往黎阳,这里此前是被王世充亲自带兵夺取,如今守将也降唐。

 先稳住河北的这个前哨基地,再支持刘德威攻河内。

 李逸自己,继续坐镇虎牢关,运河以东的曹州孟海公、兖州徐圆朗、济州张青特、齐州王簿等这些地方军头,可以先派人招降,这些人现在大多是依附于窦建德的,但也都是些墙头草。

 不过在洛阳拿下前,他们若是愿意再归附大唐,对唐军也是很有利的。

 就算是名义上的投降,那暂时也就不会来攻打或袭扰抢掠,已经降唐的相邻诸州。

 马上就秋收了,李逸可不想这些粮食被抢。

 “戴公,我任命你为营田参军,你负责协助安抚流民、屯田复耕一事。”

 戴胄也没推脱,“愿尽全力。”

 站在关城远眺,如今的河南,有点乱,但这是大治之前的乱,不破不立。

 滑州总管府、汴州总管府、荥阳总管府、郑州总管府、溱州总管府、嵩州总管府、管州总管府、梁州总管府,

 又有伊、叶、许、尉、陈、豫六总管府,

 李逸在河南已经奏设了十四个总管府,辖三十二州、七十二县。

 郑州总管府下郑州汜水县,城东闻人氏家族,一直都是汜水大姓,族长闻人承宗收到了封信。

 河北河南安抚大使李逸的信,信里提了三件事。

 征召汜水闻人氏家族俊杰子弟,学文者为文职,习武者为武职,量才授职。能力强的授官,一般的也能授为吏。

 第二件事是向闻人氏借粮,借一千二百石粮,有利息。不是征粮,是借粮。今年秋收在即,但李逸已下告示,河南河北新降之地,今年免租调。

 闻人家虽有不少田地,但今年不征他们的粮,先跟他们借些粮赈济百姓恢复耕种。

 第三件事,如果闻人家仁义慷慨,有余粮愿捐献,捐五百石,可送子弟一人至长安国子监就学,或可追封父祖散职。

 捐八百石,可授从九品散职立信尉,从九品到正八品,加一级则加捐二百石粮,正八品怀仁尉需一千四百石。

 从八品到正六品,每加一级加捐五百石,三千四百石到建节尉。

 而再往上,只能捐到从五品朝散大夫,需要五千石。

 闻人氏家族田地不少,虽这些年战乱不断,但他们家族有好几座坞堡,乱世里左右逢源,趁机招纳了许多流民耕种,这两年稍稳定些,粮食就偷偷储备了不少。

 “这不就是纳粟买官吗?”闻人德有些惊讶的道。

 倒是闻人承宗只是笑笑,老头子见惯了风雨,“什么买官,这如今乱世,最不值钱的就是官,何况这还是散官,关中的李唐也早把这散官授滥不值钱了。

 一个从九品的立信尉,还要捐八百石粮,这就是变相的在征税。”

 闻人信倒是没那么激动,“我们闻人家族这几年先附李密,后投王世充,唯独不曾归附李唐,

 如今看这形势,天下必将归唐,我们闻人家也得早做些准备。

 现在捐些粮买几个李唐散职,看似吃亏了,但我觉得值。”

 “我觉得,李侍中向我们借一千二百石粮,按数借给他,另外再拿出五千石给阿祖捐个五品朝散大夫,三房每房拿八百石捐个从九品立信尉。”

 老头子掐指头一算,得八千六百石粮,心痛无比,不舍得。

 “阿祖,我们现在掏这些粮,还能落得些好处实惠,要是不掏,到时唐人也会想办法来抢,搞不好可就要破家了。”老头孙子闻人信提醒祖父,年轻人,倒是看的通透。

 “能不能少给点,一千二百石粮咱借,那官就没必要捐了,捐个八百石就算了,从五品的朝散大夫也不值钱。”

 “阿祖,朝散大夫散职现在是不值钱,但我们闻人氏值这八千六百石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