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咳血公案

自嘉庆帝与刘墉在养心殿一番长谈后,刘墉便开始暗中着手调查朝中官员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之事。

 这日早朝,众大臣参拜完毕后,礼部尚书那彦成率先出列,奏道:“皇上,近日听闻江南一带文风昌盛,诸多学子在新政鼓励下,积极求学,实乃我朝之幸事。”嘉庆帝微微点头,道:“此乃新政之成效,望各地皆能效仿。”

 这时,吏部侍郎铁保出列,忧心忡忡道:“皇上,臣近日收到一些地方官员的奏报,称新政推行过程中,因对农商扶持力度过大,导致财政吃紧,恐影响国家正常运转。”

 嘉庆帝眉头微皱,看向户部尚书朱珪道:“朱爱卿,此事你怎么看?”朱珪赶忙出列,躬身道:“皇上,新政初期,对农商扶持确需一定财力,但从长远来看,农商发展起来后,定会增加国家赋税,充盈国库。目前财政虽有压力,但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嘉庆帝沉吟片刻,道:“新政乃朕深思熟虑之举,关乎国家兴衰,切不可因一时之困难而动摇。各地官员需切实执行,不得敷衍塞责。”言罢,目光扫向众大臣,神色严肃。

 退朝后,刘墉回到府中,神色凝重地对张堃、萧逸道:“如今已有些眉目,朝中不少官员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通过新政中一些漏洞谋取私利。只是这些证据还不够确凿,还需进一步深挖。”张堃点头道:“大人,此事可要小心谨慎,那些官员必定有所防备,一旦打草惊蛇,再想搜集证据就难了。”

 刘墉微微皱眉,思索片刻道:“我打算从那些与地方勾结最紧密的京城商户入手,他们或许知道一些关键线索。只是这些商户背后都有官员撑腰,调查起来恐怕会遇到不少阻力。”萧逸道:“大人,要不咱们先暗中观察,找准时机,一击即中。”刘墉点头道:“也只能如此了。”

 与此同时,嘉庆帝在养心殿内,正与王公公说着话。嘉庆帝道:“王公公,你觉得朝中大臣对新政的态度如何?”王公公赶忙躬身道:“皇上,依奴才看,表面上众大臣都拥护新政,可私底下怕是各有心思。尤其是那些与地方官员关系密切的大臣,恐怕不太愿意新政顺利推行。”

 嘉庆帝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道:“朕也察觉到了这一点。这新政若想成功,必须要冲破这些阻力。刘墉那边不知进展如何了。”

 就在这时,李公公匆匆进来,禀报道:“皇上,刘大人派人送来密信。”嘉庆帝赶忙接过,展开一看,神色微微一变。信中刘墉告知嘉庆帝,已发现一些重要线索,但调查过程中似乎有人暗中阻挠,请求嘉庆帝暗中支持。

 嘉庆帝看完信后,沉思良久,对王公公道:“传朕旨意,让刘墉放手去查,朕定会暗中支持他。若有人敢从中作梗,严惩不贷。”一场朝堂上的风云争斗,正逐渐浮出水面,而嘉庆帝与刘墉,也决心要冲破这重重阻碍,让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而就在嘉庆与刘墉集中精力推行新政之时。嘉庆九年秋末的一个清晨,嘉庆得知,国库竟遭盗窃,失窃白银达几千两之多。

 嘉庆当即下旨,命刑部尚书德瑛彻查此案。德瑛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展开调查。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各级官员消极对待,个个都似有难言之隐,只想将罪责推到值班小兵身上,不愿深究背后的真相。

 德瑛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两位朝中重臣——刘墉与王杰。这二人皆是刚正不阿、智慧超群之士,在朝中威望极高。

 德瑛登门拜访,向他们详述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面临的困境。刘墉听完,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如此胆大妄为,竟敢盗窃国库,背后定有蹊跷,绝不能让这些盗贼得逞。”

 王杰知道后也点头表示赞同:“此等关乎国家根基之事,我们定当竭尽全力,还国库一个清白。”

 三人商议之后,决定重新梳理线索。刘墉凭借着自己在官场多年积累的人脉,四处打听消息。他派人乔装打扮,混入京城的茶楼酒肆,与三教九流之人攀谈,终于得知一些蛛丝马迹。原来,最近有几个神秘人频繁出入某位亲王的府邸,行为十分可疑。

 王杰则从国库的账目入手,仔细核查每一笔收支记录。他发现,在失窃前几日,有几笔账目存在明显的漏洞,似乎有人故意篡改。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他发现这些账目竟与朝中几位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