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来朝酷酷的橙子

第586章 名动夷夏狄青(第2页)

 “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

 “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分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

 苏轼:狄青出身寒门,少年时期习得一身武艺,刀剑棍棒之术样样精通。

 狄青15岁那样,因为与人发生争斗,被官府的衙役锁拿。

 关入牢狱之中,后续被官府判刑,刺脸,发配京师充军。

 狄青从军入伍之后,便开始充分展现他的军事田丰。

 也正是由于他骁勇善战,屡建功绩,朝廷将其从一名底层的骑兵战士提拔为一员偏将。

 西夏国君李元昊多次率领西夏骑兵袭扰宋庭边境,宋庭派遣了多位宋庭将领率军前去平剿,但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为此,大宋朝廷重新从朝中的武将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前去平剿。

 狄青由于即战力较强,因而入选。

 随后在对西夏的战事中,狄青身先士卒,力挫西夏骑兵。

 并且强势夺回失地,使得西夏兵不敢贸然再侵袭大宋边境。

 当时,狄青面戴铜面具,披着头散着发,手持武器,骑着战马,率领麾下人马驰骋在大宋边境地区,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

 由于在边境之战中,狄青面戴铜面具指挥作战,这就使得狄青被称之为面涅将军。

 由于狄青在与西夏国的战事中,屡建功绩,他因而受到了朝中重臣韩琦和范仲淹等人的赏识。

 并在随后被推举成为上阁门副使,至此跻身于宋庭名将的序列之中。

 庆历二年,狄青率军在泾原打退西夏军,使得西夏国君李元昊选择与大宋和谈,最终选择称臣罢兵。

 大宋皇帝宋仁宗闻讯后,十分欢喜,当即下旨对狄青进行了封赏,将其封为步军副都指挥使。

 广源州发生叛乱,叛军头领侬智高率领叛军强势攻取邕州后,又接连攻下数城,直逼广州。

 这个消息不久就传至大宋朝堂之上,令宋仁宗忧心忡忡。

 狄青为此选择站了出来,表示愿率军请战,平定广源州之乱。

 宋仁宗为此十分欣喜,当即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率军平叛。

 “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

 “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

 “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大败叛军,追击了五十里,斩了数千首级,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

 “黎明时,狄青严管着部队开进了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

 “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

 “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

 “狄青认为这是一个骗局,不愿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后复任枢密副使,升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

 “班师回朝后,皇帝嘉奖他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并赏赐给他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还特优先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级。”

 “起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后,皇帝常为他担忧说,狄青有威武的名声,叛军应会害怕他的到来。”

 “担任左右传令的人,非狄青的亲信者不可。”

 “于是派使者飞驰前线训戒,等狄青已打败叛军,皇帝对宰相说快议定恩赏,慢了便起不到奖勉的作用了。”

 “起初,交趾人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