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名动夷夏狄青(第3页)
“皇帝还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交趾国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再有厚赏。”
“狄青到此后,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交趾国李德政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
“而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们无利。”
“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
“如果再向蛮夷借兵,那蛮夷人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是抵御不了他们的,狄青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采纳。”
“叛军被平定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
“谏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便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他的声誉,但皇上没有答复。”
“嘉佑年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
“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
“嘉祐二年二月,狄青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
“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
“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欧阳修:狄青率军来到广源州之后,审时度势,调兵遣将,仅仅用了数月时间就将这次叛乱彻底平复。
宋仁宗大喜之下,将狄青再次升官,将其封为枢密使。
而成为枢密使得狄青至此跻身于大宋王朝的重臣序列之中。
常言道,物极必反,随着狄青的职务越来越高,他受到的排挤也是纷至沓来。
朝中的文臣们对于狄青成为枢密使,心生不满。
因此纷纷从狄青身上挑毛病,找错误,以此来弹劾和上告狄青。
宋仁宗起初并不是特别相信文臣们的上告言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深入。
弹劾和上告狄青的人越来越多,使得宋仁宗也产生了忌惮之心,不得不对狄青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时,狄青府中养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
这就使得朝中的文官们乘机弹劾狄青,说狄青家生有异物,指责狄青有不臣之心。
狄青知晓这个事情后,当即上奏朝廷,请求宋仁宗将其调出京师。
以此让他远离是非之地,但是宋仁宗则选择了沉默,让这件事情继续发酵。
京师发生水祸后,宋仁宗带着群臣忙于治理水患之事。
而作为朝中重臣的狄青则是忙着将自己的家人转移到大相国寺躲避水患。
而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整个京师,影响极为恶劣。
朝中的文官们便借着这个事情做起了文章,对狄青进行了弹劾,面对朝中文官们的集体弹劾。
宋仁宗选择为狄青辩解,说狄青是一个忠臣,但是宰相文彦博却为此不屑地说道
陛下,难道您忘了我朝先祖圣皇帝赵匡胤不也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吗!
宋仁宗一听此话,竟无言以对,最终选择向朝中的文官们妥协。
一道圣旨将狄青的枢密使一职罢免,然后将其贬出京师为官。
而来到外地为官的狄青,对于自己先后被弹劾之事,耿耿于怀,十分的憋屈。
因此久郁成疾,嘴生毒疮,卧床不起,最终含恨客死他乡。
狄青含恨客死他乡,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有文官集团的原因,更是因为两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决策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