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讲座会谈!什么?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写的?(第2页)


 他甚至开始思考,自己创作的《黄河长江》那宏大的结构和情感的起伏,其声学基础是怎样的?


 江婉云也认真听着,萧予薇的讲解确实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只是当她看到祝仁那专注的神情时,心里微微动了一下。


 讲座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马校长首先走上讲台,与萧予薇握手:


 “精彩!太精彩了!萧教授,感谢您为我们带来如此高水平的跨界分享,让我们对音乐和物理学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随即转向台下,目光温和地落在祝仁身上:“当然,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他虽然并非我们z大的校友,但他在近期华夏诗坛和乐坛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早已让他声名远扬!他就是着名青年音乐人、诗人,祝仁先生!”


 全场目光再次聚焦,掌声雷动,甚至有学生喊出“《青玉案》”和“《黄河长江》”。


 祝仁有些意外,只能欠身向大家致意。


 马校长继续道:“祝仁先生在元宵诗会上的七步七诗,堪称惊才绝艳!而他那首《黄河长江》,更是唱出了民族精神,展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家国情怀与卓越才华!”


 “刚才,我们听了萧教授从科学的、理性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音乐。


 祝仁先生,作为一位顶尖的文学家与艺术家,您在诗词和音乐创作中,必然对灵感与结构、情感与逻辑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


 刚才萧教授的讲座,是否也触动了您的一些思考?”


 “我们知道,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往往都既有其严谨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又能爆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引发广泛的共鸣。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古典名着,像《红楼梦》的结构之精巧,《水浒传》人物之鲜活,以及《三国演义》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不知道祝仁先生是否愿意上台来,结合您自己的创作经验,或者就您对某些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我们z大的师生们,简单分享几句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