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颠覆认知的讲座!(第2页)
江婉云则是带着一丝微笑,她对祝仁的才华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此刻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和欣赏。
他等台下的议论声稍稍平息,才不疾不徐地开口:
“我知道,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在大家听来可能非常荒谬,甚至可以说是对文学常识的挑战。
很多人会问,罗贯中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那还能是谁?难道几百年的定论都是错的吗?”
“请大家稍安勿躁。”祝仁抬手示意,“我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哗众取宠。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看一些东西,一些可能被我们长期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证据。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看看所谓的定论,是否真的那么牢不可破。”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充满了自信。
“首先,我们就从一部比罗贯中时代更早的作品谈起。”
他示意工作人员连接自己的手机,投影出第一张图片。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线条古朴,人物生动的木刻版画,正是桃园三结义的场景。
“大家请看这张图,这是现存元代至治年间,也就是公元1321年到1323年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插图。
请注意这个时间,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元末明初)还要早至少几十年。”
“我们再看内容,这部《三国志平话》,虽然文字相对粗糙,但已经包含了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火烧赤壁等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
甚至可以说,它已经勾勒出了《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框架。”
他停顿了一下,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罗贯中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原创作者,那我们该如何解释,
在他出生之前几十年,就已经有一部《三国志平话》广泛流传了呢,情节脉络如此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剧透了后来的小说?”
台下一片哗然,许多人脸上露出了震惊和思索的表情。
连前排的马校长和几位文史专业的教授也微微蹙起了眉头,显然这个问题他们曾经也发现过,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
祝仁没有停顿,示意投影第二张图片,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封面。
他特别放大了封面上的几行字:“大家请仔细看这里的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注意这两个字编次!在古代汉语里,编次更多的是指编辑、整理、排序的意思,而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创作或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