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颠覆认知的讲座!(第3页)
这是否说明,罗贯中本人对自己的定位,更接近于一位整理者、编纂者,而不是一个独立构思故事的原创作者?”
这个解读让台下更多的人感到了冲击。
“那么,罗贯中编辑整理的素材又来自哪里呢?”
“除了我们知道的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还有一个极其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来源,元代的民间传说和戏曲杂剧。”
他示意播放一小段视频片段,内容是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的名作《关公赴宴单刀会》的经典选段,重点是关羽在鲁肃宴席上慷慨陈词的部分。
“大家听这段戏词,再对比一下通行本《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中关羽的台词,会发现什么?”
“惊人的相似度!可以说,小说中的许多精彩对话和情节,都直接脱胎于元代已经成熟的三国戏曲。”
“我自己统计过,数据显示,现存的元代三国题材杂剧剧目有明确记载的至少47部,流传至今的也有21部。
其中至少有15部杂剧的关键情节、人物设定甚至台词,被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直接吸收或改编沿用。
可以说,在罗贯中编次之前,像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元代的舞台上被无数说书艺人和杂剧作家进行了长期的塑造和演绎,甚至已经开始了神化的过程。”
祝仁的目光扫过全场,看到许多人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知道,自己已经说服了他们。
他微微一笑:“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罗贯中更像是《三国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总编辑,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将散落的史料、民间传说、戏曲故事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加工和串联,最终编次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小说的雏形,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但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
“如果罗贯中只是总编辑,那么在他之后,这部书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甚至比嘉靖本更精彩,更神化的情节,又是如何被一步步添加进去的?
谁,或者说,哪些力量,在罗贯中之后,继续参与了这部国民ip的再创作?”
“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各位课后可以继续探讨。由于时间关系,都已经中午了,我就不占用大家时间,这个话题暂且在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