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董卓的郁闷
北宋的开封城,市井繁华,热闹非凡。但在朝堂之上,大隋攻克岛国的消息,却让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宋仁宗赵祯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看着群臣:“大隋拿下岛国,实力大增。这对我大宋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诸位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陛下,臣以为,我们应立即加强军事训练,扩充军备。同时,在边境地区修筑堡垒,加强防御。”范仲淹出列,慷慨陈词。
“范大人所言极是。但仅仅加强防御还不够,我们还需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这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富弼补充道。
“嗯,二位爱卿所言有理。”赵祯点头表示赞同,“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外交的作用。派遣使者前往大隋,表达我们的友好之意,同时探听他们的虚实。”
“陛下圣明。”群臣纷纷称赞。
在北宋朝堂上,虽然也有担忧与不安,但更多的是积极谋划、应对挑战的决心。他们深知,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唯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守护好国家和百姓。
大汉末年,风云变幻,天下大乱。洛阳城外,十八路诸侯营帐连绵,军旗猎猎作响,各路诸侯齐聚于此,准备讨伐祸乱朝纲的董卓。营帐内烛火摇曳,酒香与汗臭混杂,众人正为战事争论不休。就在此时,一名信使快马加鞭,带来了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惊人消息——大隋皇帝贾长生御驾亲征,成功攻克岛国。
“诸位,这大隋贾长生,竟跨海拿下岛国,开疆拓土,实在是令人惊叹!”曹操率先打破沉默,手中把玩着酒杯,目光中透着思索。他一袭黑袍,身姿挺拔,虽身处这乱世纷争之中,却难掩其枭雄本色。
“是啊,孟德兄所言极是。”袁绍捋着胡须,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羡慕之色。作为名门之后,他出身显赫,此次更是被推举为盟主,统领十八路诸侯。“那岛国孤悬海外,路途艰险,贾长生却能一举成功,足见其胆识与谋略。”袁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营帐内回荡。
“哼,不过是运气罢了。”袁术轻哼一声,满脸不屑。他身着华丽锦袍,头戴紫金冠,自恃身份高贵,平日里便目空一切。“那岛国弹丸之地,能有多少兵力?大隋军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拿下它又有何难?”袁术的话语中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公路兄此言差矣。”公孙瓒忍不住出声反驳,他身材魁梧,满脸英气,麾下的白马义从更是名震天下。“跨海作战,困难重重,绝非兵力多寡就能决定胜负。贾长生能制定如此战略,成功征服岛国,必有过人之处。”公孙瓒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引得众人纷纷点头。
“我看呐,这贾长生倒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新路。”刘备缓缓开口,他面色凝重,双耳垂肩,双手过膝,虽出身贫寒,但素有大志。“我们在此讨伐董卓,胜负未知,即便成功,也不过是恢复汉室旧制。若能另辟蹊径,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岂不快哉?”刘备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对未来的憧憬。
“玄德公所言甚是。”孙坚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身经百战,素有“江东猛虎”之称。“我江东之地,水路纵横,若能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出海寻找新的土地,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业。”孙坚的声音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孙将军,话虽如此,可出海之事,谈何容易?”孔融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他是当世大儒,以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著称,却对出海之事心存疑虑。“茫茫大海,波涛汹涌,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防备海上的海盗和未知的危险。”孔融的话语,让众人的热情稍稍冷却。
“孔文举所言不无道理。”陶谦也点头表示赞同,他年事已高,为人宽厚,治理徐州颇有政绩。“出海开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如今忙于讨伐董卓,哪有精力去筹备这些?”陶谦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