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不合礼乐则不敢行(第2页)

 “呵,你又何必装模作样,我不信你一点风声都未曾听到。”董承面色紧绷,本就高尖的颧骨显得更加凸出。

 种平卸下兵权后,王允对朝政的把持越发完全。

 昔时王允掌权主要是靠着诛董之功,吕布之勇。朝堂上除了陛下,还有荀攸、种辑、伍琼等人支持,自成一系。

 王允虽主政,但要尽收朝中人心也只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百官中的小派系不知有多少。

 自吕布离开后,王允掌兵而不善用兵,众人心思立即便活络起来。

 其中大多都在观望:或是想独善其身,或是想趁机分一杯羹。

 董承身为外戚不仅在观望之列,心中还难免起了些争权的念头。

 毕竟历代以来,皇帝年幼无法主政时,大多依赖外戚势力掌权。

 文帝窦婴、景帝田蚡、宣帝霍光……

 这可都是有例可循的。

 张济、樊稠围长安后,董承忧心之余,心中不免喜悦。

 朝中可用且善守者几乎都不在王允派系之中,若是他能利用好这时机,网罗武将,战事威胁之下。

 王允就算心中不愿,也不得不分权,外戚一党便可趁势而起。

 为此董承甚至找到了张喜,这位看上去豁达大度的司空大人背地里可是记仇的很。

 董承知道张喜素来与种辑不睦,连带着对王允也有些意见,故而直接道出自己争权之心。

 张喜以为陛下年幼,朝中主政之人应当以“德”为先,王允根本不符合他心中对“有德者”的定位。

 甚至张喜以为王允不过是手段高明些的第二个“董卓”,因此选择与董承合作,共同扳倒王允。

 只是他二人都没想到王允竟会如此果决地将兵权交给种平。

 这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然而王允这破局之法却令人瞠乎其后。

 种平有足够的名望,足够的支持者,且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理论上是最纯粹的帝党。

 除了年龄太小之外,压根找不到什么攻讦的借口。

 开始时倒还能说对方没有领兵经验,可在种平火袭张济后,这理由也变得苍白无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