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赈灾有方 以工代赈1(第3页)
流民,就是那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没有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如同浮萍般漂泊无依的人们。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与艰辛,每日为寻找一口果腹之食而四处奔波。
“这件事倒是显得有些棘手了,”某官员眉头紧锁,叹了口气,“要是放在以前,没有天灾人祸的时候,处理起这类事情来,倒还算是容易。”
他解释道,以往的流民,因为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往往只要给予一些最基本的食物援助,就能较为容易地引导他们前往指定的安置地点。
然而,如今在大灾之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朝廷已经迅速展开了赈灾行动,各地的流民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救济物资,他们自然就不再像从前那样,会因为区区一点食物就轻易离开原地了。
尉迟宝琪听闻此言,脸上同样露出了几分无奈之色。
他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深思熟虑之人,遇到这种需要费脑筋的问题,更是觉得头疼。
“难道房二哥没有给出什么解决的办法吗?”他试探性地问道,心里暗自盘算着,如果能不动脑子就解决问题,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问题。
“说了,他提出的方案是以工代酬。”房遗直回答道。
尉迟宝琪闻言,眉头一皱,心中不禁嘀咕起来:“这不是那些世家大族薅羊毛的老一套做法吗?不就是找一群佃户给他们做事,然后让这些佃户跑到赈灾的地方来喝粥吗?”
他显然对这种方案不以为然。
然而,对方却摇了摇头,解释道:“并非如此,房二哥所说的以工代酬,并非是那种剥削压榨百姓的做法。而是要让这些流民参与到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兴修水利的工程中去。这样一来,他们既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又能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尉迟宝琪闻言,不禁愣住了。要知道,在大唐皇室眼中,兴修水利这种利国利民的大事,可是从来都没有被如此重视过的。
隋炀帝因过度征发民力开凿运河,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这一惨痛的教训让后续的唐朝统治者对水利建设变得异常谨慎。
他们深知,一旦水利工程浩大且管理不善,极易成为动摇国本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唐朝,除非是水患严重到不修不可的地步,否则朝廷是绝不会轻易动议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这种谨慎的态度,从上至下,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和氛围。
程处亮和尉迟宝琪作为大唐的将领,自然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所以当听到房俊提出有关水利的新举措时,两人都不由得愣了一下,心中暗自嘀咕:“房二哥没有疯吧?在这个对兴修水利讳莫如深的大唐,他怎敢轻易触碰这个敏感话题?”
的确,整个大唐上下,对于水利建设都保持着一种近乎禁忌的态度,很少有人敢公开谈论此事。
这不仅仅是因为隋朝的教训太过深刻,更是因为唐朝的统治者们上行下效,他们自身就对兴修水利充满了忌惮,下面的官员和百姓自然也就不敢轻易提及。
然而,房俊却提出了一个看似冒险却又富有深意的观点。
他认为,虽然兴修水利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但也有一些潜在的好处。
比如,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让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没有家,也没有田地,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和好心人的施舍为生。
而一旦开始重建家园,这些流民就会因为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而感到无比的惊惧和不安。
但房玄龄的用意并不仅仅在于此。他进一步提出,如果在这个时候,有另一个势力或组织能够站出来,给这些流民提供土地和房舍,那么他们或许就会愿意放弃原有的流浪生活,安定下来成为新的农民或市民。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流民问题,还能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程处亮听完房玄龄的解释后,不由得赞叹道:“房二哥果然是厉害,这种关节也能想到,我全力支持!”
他的态度非常干脆,没有丝毫的犹豫。在他看来,房玄龄的提议虽然冒险,但却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尉迟宝琪也点头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
流民若继续留在这里,不仅无法自给自足,反而会因为缺乏适当的安置与管理,给本就艰难的赈灾工作平添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若能引导他们北上雍奴,那里不仅有着更为充裕的资源,还能为房俊提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作为劳动力参与重建,还是作为潜在的消费者刺激当地经济复苏,都将带来无尽的好处。
对此提议,“我也十分赞同……”尉迟宝琪的话语简洁明了,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表达了对房遗直计划的支持。
正当众人准备进一步商讨细节之时,屋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凌乱的脚步声,伴随着这声响,一股难以言喻的紧张氛围迅速弥漫开来。
“房遗直,你究竟意欲何为?你的心中可还有一丝仁义道德?身为读书人,你怎可如此阴险狠毒,我真是有眼无珠,错看了你!”
人尚未踏入门槛,那饱含愤怒与失望的质问之声已如雷鸣般炸响,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熊熊烈火,意图灼烧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房。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责,房遗直神色未变,沉默不语,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
而就在这时,程处亮的声音如同平地惊雷,猛然响起,打断了所有的喧嚣:“长孙冲,你少在那里信口雌黄,满口喷粪!我房大哥行事光明磊落,岂容你这般污蔑?他的决定还轮不到你在这里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