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不能让海马斯来去自如,必须得想个办法灭了它(第2页)
起码比初次上手接触到这东西的卡拉切夫自己瞎摸索强,完全能做到事半功倍,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跟我们介绍一下工程进度吧,卡拉切夫同志,我想知道你究竟做到哪一步了。”
“没问题,指挥员同志,请随我来。”
跟随着前面带路的卡拉切夫脚步,跟着安德罗一起来到这架静态摆放的见证者-129无人机旁边。
周正首先能看到的,便是被加挂在见证者-129机翼下的“某新型高精度空射弹药”,而且谈不上陌生,正是周正这边才交付给地面部队投入使用不久的“柳叶刀”3型巡飞弹。
眼下,被加挂在见证者-129机翼正下方挂点上的柳叶刀,已经外接了一堆线路连进笔记本电脑里,正在伊朗志愿者的亲自上手下,做着各种软件和系统的调试工作。
伸手拍了拍柳叶刀巡飞弹弹体的卡拉切夫,紧接着开口介绍道。
“空射火控系统的调试工作已经处理完毕,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信息化整合。”
“我们计划把柳叶刀和见证者的图传信号整合在一起,共用一条无线传输线路。等柳叶刀离开载机被空射出去后,图传信号就会先回传到见证者-129这里,再由见证者-129的机载设备进行二次中继传输,最终回传到地面控制站里。”
“固定翼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平台尺寸足够大,能塞得下大流量的上传下行设备。再加上柳叶刀本身的图传信号占用带宽也不大,就算是多枚一起发射,产生的上传下行流量也没有超出可承受范围。”
“所以用见证者-129作为中继传输与控制平台,是完全可行的,就和我早先预想的一样。”
单从装备本身的性能来看,柳叶刀无疑称得上是一款优秀的装备。
媲美一枚122毫米榴弹的战斗部装药量,具备出色的对重装备毁伤能力。
高达90公里的实战已知最远有效射程,更是直接刷新了人类有史以来,步兵班组武器的最远打击距离记录。
但柳叶刀还有一个短板,或者说可做升级之处。
其作为一款高精度远程打击弹药的投射平台本身,并不够先进,甚至毫无先进性可言,就纯纯只是两条腿的步兵带着这玩意儿到处乱跑,是字面意思上的“人肉发射运载平台”。
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周正,在拿到柳叶刀这种技术性并不复杂高端,很容易就能研究透彻整明白,进而做出“手搓魔改”的装备之后,所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将其放到更好的运载发射一体化平台上。
而且最好是空射,空军属性天生就是所有军种里最高贵的。
如果能是无人机运载投放,而不是固定翼战机携带发射,那自然再好不过,在出动率和作战弹性上都会有很大增强。
得知周正的这一想法后,到周正这边来已经有段日子,光做了熟悉和了解情况,还没有能拿得出手作品的卡拉切夫,立刻便自告奋勇受领了这一任务,打算亲自带队、在伊朗志愿者们的配合下尝试搞定周正的设想。
周正也理解卡拉切夫想证明自己的心情,并对此报以认可。
只是之前,周正还从未听说过卡拉切夫对无人机也玩得转、能上手,光知道这位技术型人才,对装甲车辆和直升机的维护保养挺精通。
而回答周正疑问的,则是卡拉切夫笑着开口的补充自我介绍。
“来到俄罗斯以后,我脱下了军装,去一家航模厂上班。”
“虽然航模被叫做玩具,不过......很多地方和无人机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更大号、更复杂一些,但基本原理和底层设计很多都是相同的,不算难理解。”
“.......”
周正倒是记得这事,当初阿尔西姆把人给介绍过来的时候,曾经提起过卡拉切夫有这么一段“退伍再就业”经历。
只是那时候的周正对此还没放在心上,以为就是一段普通的糊口过日子营生而已。
却是没想到出身不凡的卡拉切夫,还借此点亮了在无人机领域的知识点。
寻思着反正手头也没更合适的人选,那就不如让卡拉切夫试试,反正试试也没啥成本,只当是碰碰运气都行。
结果没曾想卡拉切夫这一上手还挺熟练,就跟老木匠摸到了木刀似的,对着柳叶刀和见证者两款装备一通拆解研究,自己动手测绘、手搓画图,很快就把两款无人装备的五脏六腑和设计构造,摸了个七七八八,几乎了解齐全。
一看之下,周正立马感觉这事儿有戏,卡拉切夫很可能不是吹牛,这伙计是有真本事在身的。
决定再加把力的周正,当即把伊朗来的技术专家和地勤团队,配给了卡拉切夫做助理,看看能不能把见证者-129和柳叶刀两款装备整合在一起。
此番背景下,带着自己手下的老伙计们,跟伊朗志愿者团队通力协作的卡拉切夫,也确实没让周正失望。
此后不长时间,就传来了初步尝试可行的好消息,不过还缺一些改装用的技术设备和电子零部件,由卡拉切夫自己手写了一份清单交给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