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不能让海马斯来去自如,必须得想个办法灭了它(第3页)
接过清单一看的周正,发现上面的玩意儿根本没啥大不了的。
无非就是一些宽频数据传输设备和相关的电子零部件,这些东西严格来说都不算军用的东西,民用市场上就能买到性能更好的同类产品。
毕竟现代工业发展到今天,民用产品比军用产品性能更好,这已经成为常态,尤其在电子设备领域为之更甚。
举个例子,不论是f22还是f35,或者是歼20和苏57。
这些高大上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机载计算机处理速度,都远远比不上民用市场上一块最新版年货显卡的算力。不但比不上而且还差的老远,伴随着老黄每年推陈出新搞新显卡,而导致差距被越拉越大。
民用市场反哺军用市场,随便拉出来一款民用设备,就能完全满足军用需求,这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常态。
所以就卡拉切夫清单上列举的这些东西,周正甚至都不需要依靠系统“开挂”,让负责跑国内采购生意的宋哲那边去处理,随随便便就能把这些并不受出口管制的民用产品大量淘来。
而且量大管饱、物美价廉,毕竟中国的“世界工厂”外号也不是吹出来的。
甭管要啥,老家都有。
这也是周正能发展至今的一大靠山,确实如此。
而有了周正快速搞来的这些高性能设备、电子零部件加持,物质条件得以被满足的卡拉切夫也不负重托,成功将周正的设想、自己的思路。在伊朗人的帮助,和自己这帮老伙计们齐上阵的通力协作下,得以最终搞定完成。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说复杂其实也不算复杂。
毕竟,只要人有技术、有能力,物质条件又能够被切实满足,办成一件事就是水到渠成的。
而眼下,听完了卡拉切夫的临近完工汇报,颇为满意并将之视作自己下一步计划关键的周正,也是随即继续问道。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样的组合改造完成后,柳叶刀原本的有效射程和打击反应速度都会大幅增加,对吗?”
周正此时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计划之中,对付海马斯这满地乱跑玩意儿的关键之处。
也是周正当初看到未来科技把海马斯类似物运来非洲的照片后,当即就萌生出的应对手段和想做的事。
如今想象得以化作现实,具象化地摆在面前,与之伴随的卡拉切夫回答也是没让周正失望。
“答案是肯定的,指挥员同志。”
“因为空射平台本身自带的优越属性,柳叶刀在被携带上天发射后,其打击范围会得到大幅增强。考虑到以高打低,打击地面目标时的高度落差,打击范围至少会比陆基发射提高一半以上。”
“一半?卧槽?也就是说135公里起步?这么高吗?”
周正能想到无人机把柳叶刀带上天后,有效射程肯定会比陆基发射高出不少。
但原本预想的也就是多个二三十公里,这就差不多了,能让柳叶刀射程破百已经挺满足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却是没想到卡拉切夫这一张口,就是射程至少提高一半。
那90公里的最远实战打击记录折一半出来再加上,可不就是135公里起步吗?
有一说一,这数值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
不待惊讶之余的周正再次开口,面前的卡拉切夫很快解释起了自己为何如此确信的原因。
“柳叶刀本身就是一款长航时的巡航弹药,而且气动构型上相对有利于滑翔,能看出它在展开全部弹翼之后的升力系数不小。”
“在高空投放柳叶刀时,无人机本身就会给予柳叶刀一个较高的初速度,不是陆基发射时的零速度起步。再算上柳叶刀从高往低打的滑翔弹道,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动力输出,用以维持更长的飞行时间,进一步增加射程。”
“基于以上这些,我觉得135公里都是保守数字。只要携带柳叶刀的无人机飞的够高,那么柳叶刀用高度落差转化出来的射程增加就还能更远。”
“......”
听着有些无言以对,不知该说啥是好的周正张了张嘴,想了一会儿。
此种情况已经极大地超出了周正此前,所能预想到的最好情况。
135公里起步的打击范围,再加上柳叶刀人在回路控制、可反复变轨,多次校准打击坐标的自带属性。
到时候一架无人机带上几枚柳叶刀上天,在伏击空域拉网式部署,把柳叶刀一口气都撒出去,大范围搜寻打击地面目标。
给你未来科技搞一手空军无人版的“狼群战术”,让你知道什么他娘的叫邓尼茨精神传人。
嘴角已经浮上一抹狞笑的周正倒是想看看,这些在己方控制区内满地乱跑的海马斯,到时候还往哪儿逃。
你海马斯就算地上跑得再快,还能快的过无人机临空快速反应,投放人在回路制导的巡航弹药空袭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