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猎杀海马斯拉开序幕,午夜突传意外消息

 临近黄昏时分的安德罗老家临近机场上,一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无人机作战行动,正在进行开始前的最后准备。 

 一架架经过改造后的见证者-129无人机,被要么皮卡车、要么民用货车临时客串的牵引车拖出机库。 

 土是土了点,确实谈不上高大上。 

 但,够用就行。 

 毕竟陆基机场的地面牵引工作,没有啥特别强的技术性。 

 别说是皮卡车,就是搞个拖拉机过来,只要能把起飞重量不算大的无人机拖出机库牵引到跑道上,那就算成功。 

 况且这些看似土气的车辆也有好处,比如说民用车辆易于保养维护,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成本低廉,也不需要专门的技术培训、有个民用车驾照就能开。 

 各方面角度来看都很适合缺少高精尖技术人才,且底子不够厚实的安德罗部队,算是贴合客观需求。 

 这些被牵引上跑道起飞位后,正在做着起飞前最后地面检查的见证者-129无人机,数量足足有9架之多。 

 某种意义上也算是青春版的“大象漫步”了,一次性整二十三十几架的战斗机一字排开咱不行,但现有条件下拉出足够数量的无人机充充排场还是能做到的。 

 “怎么样?都拍好了吗?” 

 “嗯,拍好了。这些素材足够了,可以剪一个很好的宣传片出来,放心吧。” 

 受命于周正的克劳泽,此时正站在机场跑道边上,带着手下两名精通摄影技能的瓦格纳战士,架设好专门的摄影机,拍摄无人机开上跑道直至起飞准备的视频。 

 这并不是什么“相机对准机场,人生走进牢房”的泄密之举,而是为了准备接下来的宣传素材。 

 对成立军事宣传部门这事还挺上心的周正,不止在物色优秀的宣传人才,还在为接下来的“安德罗集团军宣大片”做着准备。 

 就目前面临的情况来看,即将进行的这场“无人机大作战”,无疑是很好的宣传素材。 

 周正计划将此次作战行动,最终制成一部完整的“实战大片”,以此来对外界公开宣布安德罗集团的军事宣传部门正式成立,打响当红第一炮。 

 部分涉密内容肯定得经过剪辑后期处理,比如说打马赛克或者删减掉部分敏感内容等。 

 不过眼下嘛,先期的视频素材准备肯定是得做充分的。 

 要不然等后期要剪片子了发现没素材,又是个麻烦事,总不能为此重新把无人机拉出来摆排场、再拍一遍。 

 至于将视频拍摄和剪辑处理的活儿交给谁去做,周正也为此考虑了很多,最终还是决定把此项任务交给克劳泽去执行。 

 原因无它,只因毛子在军事宣传这块的功底确实强悍。 

 有句话说得好,俄军的综合战斗力其实得分两个次元来看。 

 俄军事宣传部门作品里的俄军战斗力是一回事,现实里的俄军在战场上真正体现出来的战斗力,那又是与之不同的另一回事。 

 毛子总能找到合适的镜头,优秀的角度,极佳的视频剪辑手法。 

 将宣传片里的俄军战斗力,体现地比实际战斗力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正巧,瓦格纳作为脱胎于俄军白手套性质的pmC,在军事宣传能力上可以说是和俄军正统一脉相承。 

 受此影响,尽管克劳泽和他手下的这些瓦格纳老兵们,不是什么正经的部队宣传干事。 

 但本着“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真理,就算没亲自上手、独立负责过军事宣传项目,克劳泽一行人在长期的耳闻目染之下,总还是学到了一些入门技巧和本事的。 

 就像现在这个拍摄机位、角度还有采光问题,便是克劳泽对照着自己印象里的俄军宣传片优秀镜头,照猫画虎带着手下有摄影爱好的战士,一起合计着选出来的。 

 眼看已经拍到手的视频素材质量不错,估摸着应该差不多了的克劳泽随即点头。 

 “行了,远景素材够了。带上设备,咱们去拍点近景。” 

 “没问题。” 

 带着扛起脚架和摄影机的战士往近处走,向着正在做地面整备的无人机队迈步而去。 

 随着距离的愈发拉近,逐渐能肉眼看清无人机具体情况的瓦格纳战士,也不禁向着就在身旁同行的克劳泽开口感叹。 

 “把柳叶刀挂到无人机上空基发射,真是不错的想法,为什么俄军在东欧战场上不这么做?” 

 柳叶刀本身是个性能很不错的精确打击智能弹药,这一点已经在战场上得到证实。 

 要说有什么明显缺点,弹药本身的投射平台不大行,这算显而易见的一个。 

 毕竟两条腿的血肉苦弱之人,已经算现代战争里最弱小的弹药投射平台,没有之一了。你就是整个摩托车来,都能扛着rpg高速机动、连打带跑呢,就这都比两条腿的人作为弹药投射平台要强。 

 周正选择进一步提高柳叶刀战力的切入点,也正是从弹药投射平台上下手。 

 并以此思路和改造方向,捣鼓出了携带柳叶刀进行空射的见证者-129无人机,把毛子和波斯武器给搓到了一起,最终获得了整合成功的满意结果。 

 此等情况不止是周正看了欣喜,克劳泽和手下的其余瓦格纳老兵们也是一样。 

 这些经历过各式各样残酷战斗的精英老兵们,对于前线战术级武器装备的敏感性是最高的,远比身处后方指挥部里的校官将军们更强。 

 这种将巡飞弹和无人机整合在一起的战地改造方案,大眼一瞧就具备很不错的实用性。 

 不但大幅提升了柳叶刀本就很远的有效射程,还进一步增强了柳叶刀打击的时敏性,使得柳叶刀可以成为一种“空中待命,随叫随到”的智能化空中支援弹药。 

 再具体点来说,像克劳泽之前带柳叶刀去执行地面发射,掩护支援杜克一行人回撤的任务。 

 如果当时有这种改造方案的话,那么就无需上人,不用克劳泽去亲自带领瓦格纳分队执行任务,只需要派遣无人机携带柳叶刀,前出到指定空域再投放弹药即可。 

 如此一来,不但作战效率大幅提高,无人机在天上飞的速度,要比人在地上开车跑的速度快得多。结合空射弹药射程上的增加,还能够更早投放弹药,更早让杜克一行人获得支援。 

 同时还避免了可能的精锐作战人员伤亡,不用再让克劳泽一行人去冒不怎么高,但也确实存在的战场风险。 

 这种一举多得的好事,没有人会不喜欢。 

 至于身旁战士提出的“俄军为什么不这么搞?”的问题,想来也是悲催加无奈的克劳泽随之缓缓开口。 

 “因为没有合适的无人机,就这一个原因。” 

 “你仔细想想俄军现有的装备序列,然后告诉我,你觉得俄军有哪款无人机,是适合被拿来改造并搭载柳叶刀的?是fpv,还是海鹰-10那种搭载民用数码相机的航模玩具?” 

 听起来虽然离谱,但事实的确如此。 

 能自研自产第五代隐身战机和战略运输机的俄联邦,翻遍现役装备序列,居然找不出一款能搭载柳叶刀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这本身就很“无内鬼,来点毛子笑话”。 

 猎户座这种现役数量,和苏57相比是“卧龙凤雏”的东西,只是解决了俄军在现役察打一体无人机上的有无问题,根本不具备拿来大规模改造投入战场一线的可能,也就没必要为此再专门开设改造项目。 

 俄军在无人机装备领域的发展畸形、严重失衡,确实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正所谓“自家人知自家事”,明白俄军目前就这么个情况的瓦格纳战士想了想,倒也理解克劳泽这话里的意思,随即不再多言。 

 又过了一会儿,等到一行三人快走到无人机队跟前,即将开始拍近景的时候,另一位负责扛三脚架的瓦格纳战士这才开口说道。 

 “也许......要是这种改造方案好用的话,我们可以向国内推广一下。” 

 “俄军现在不是也在用伊朗的无人机吗?既然我们能这么改造,有已经探索出的可行方案,那么他们肯定也行,也能把伊朗无人机和柳叶刀整合在一起,这起码能让我们的战友少很多流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