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猎杀海马斯拉开序幕,午夜突传意外消息(第2页)
虽然经历了和俄军之间的“兵戎相见”事件。
不过克劳泽手下这些出身于俄军的瓦格纳老兵,依然还能视俄军为战友,能够为同是战士的前线俄军着想。
更加了解一旦这种“无人机+巡飞弹”的改造方案,在前线上大规模铺开,能够救己方多少普通战士的命。
闻言的克劳泽何尝不能意识到这点,不过却又有一些自己的不同见解。
“想法不错,不过目前有点操之过急。”
“这东西还没经历过实战检验,设想上很好的武器到了战场上不一定会很好,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
“如果真的很好用,那是否向国内那边转移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上面那些大人物会看的见、有自己的打算,我们只需要让装备物尽其用就好。”
说着,话音未落的克劳泽一行人,已经边聊边走地来到了跑道上列队的无人机队旁。
摄影机开机架设、镜头对准之下,只见悬挂在见证者-129无人机双翼下方挂点上,左右各二、合计四枚的柳叶刀巡飞弹,正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发光,着实是很好的军宣素材。
“就这个了,很不错!我再拍一段,稍等。”
手下两名瓦格纳战士开始干活儿,不需要继续多做现场指挥的克劳泽,随即单手斜据着以枪带挂在肩上的Ak-74m自动步枪,闲庭散步似的来到了距离自己最近的一架无人机旁。
“嗯?克劳泽,你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家住乌克兰哈尔科夫的卡拉切夫上尉正忙着干活,做起飞前的地勤整备工作。
循着脚步声传来的方向回头一瞅,只见老战友克劳泽已经迈步而来,随即握着手中的万用表笑着走上前去、主动开口。
“没什么,就是来帮你们拍点宣传素材,回头剪个大片子出来提振军心、鼓舞士气,顺带给咱们这儿增加点国际知名度,一举多得的好事。”
“你呢?工作进行的怎么样?最近在这儿待的还顺心吗?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兄弟。”
听到克劳泽此番发问,仍旧面带微笑的卡拉切夫紧接回道。
“还好,不,应该说是一切都很好,确实是。”
“我这儿也没干别的,就是起飞前检查一下电气情况,看看弹药通电是否正常。要是上天以后通不了电,柳叶刀无法开机发射,那就麻烦了。”
“来之前我还没听说你也被调到这边来了,我原以为你是回国参战了。老实说没想到能在这儿遇上你,总之很高兴便是。”
说着,话音未落的卡拉切夫,已经转身将视线放到了身旁的这架无人机上,伸手拍着其保养一新的机体外壳继续说道。
“伊朗人搞出来的这东西还行,起码比咱国内那边的水平要高,而且高不少。”
“指挥员同志提供了一批很好的电子零部件和设备,拿来替换一下稍微改改,就能和伊朗人造的这无人机整合在一起,而且还能提升一些性能,这不算难事。”
“哦,对了,我还发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在拆开伊朗人制造的这无人机以后才发现的。”
“哦?什么事?说来听听。”
闻言还来了兴趣的克劳泽抱以期待,只见笑着开口的卡拉切夫饶有兴致地继续答道。
“伊朗人这无人机里,大量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电子设备。”
“而且不是军用的,很多东西都是民品,我甚至找到了可能是从电冰箱或者电视机一类的家电上拆下来的东西,电路板之类的。”
“总之,我挺佩服伊朗人的整合能力的,这并不容易做到。他们把一堆看似不先进甚至落后的东西,整合拼装在一起,最终拿出来这么一款性能还挺不错的无人机。”
“真没想到在中东那地方还有人会这手艺,这是很多军事强国才有的专属技能,需要很强大、历经数代的技术积淀和人才队伍支撑,该有多少人不知道伊朗人居然有这本事?起码我在此之前一直都低估他们了。”
“军事强国吗?”
曾经跟周正一起去过伊朗出差的克劳泽,是亲眼见过伊朗人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的。
闻言之际遥想自己当初的所见所闻和感受,也不禁略有感叹地开口回道。
“那他们已经是了,起码称得上是地区性的军事强国。”
“他们有很宏大的目标,想要在地区地位上把美国人取而代之,而且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还真有可能做得到,不过未来的事谁又说得好呢?”
“至于‘中国制造’嘛,这玩意儿满世界都是,已经是‘地球特产’了。没有谁能绕得开全球第一工业国去搞工业相关,美国人也不行。”
“老家那边新生产的坦克和步战车上,现在也用中国制造的红外设备和电子部件。据说不论是效果还是性价比,都比原先用欧洲产品的时候高得多。军工口那边已经后悔之前走错了几年弯路,被欧洲人坑钱了,说什么要是早知如此该多好。”
和周正接触得多,经常听周正聊起这方面趣事的克劳泽,也在不断加深着自己的认知、开拓眼界。
听罢克劳泽这般打趣的回答,明白事实如此的卡拉切夫有同样的感触,随即点头说道。
“好了,那就先这样,咱俩有空了再继续聊。我这边收拾收拾准备撤了,工作都搞定了,可以起飞。”
卡拉切夫这边话音未落,克劳泽带来的两名“摄影战士”,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的近景拍摄工作,向克劳泽示意可以收工走人。
各自都把活儿干完了的一行人立刻收队,离开了跑道为无人机腾出起飞路线。
与此同时的另一边,亲自坐镇指挥中心值班,全程负责指挥此次作战行动的周正,也同时收到了己方地面无人机控制站发来的信号。
“‘金雕-01’报告,首批无人机已起飞,正按预设路线飞往指定空域。”
没有亲自到场欣赏无人机连续起飞景色的周正,倒是通过已经接过来共享的无人机图传信号,从面前屏幕里看到了在天空中编队完成的无人机群,正在飞往远方空域、离开安德罗老家近郊上空。
计划内要派出去的无人机肯定不止这么9架而已,单是9架无人机,远远不够覆盖接触线上的大部分区域,还有后续更多计划的周正紧接开口下令。
“知道了,第二批准备起飞吧。抵达任务空域后待命,再行汇报联络,完毕。”
“‘金雕-01’收到,通话结束。”
周正这边命令一下达,无论是机场地勤还是无人机控制站,都开始各自准备着下一批次的无人机起飞与控制工作。
虽然目前周正依旧面临着人手有限问题,合格的察打一体无人机飞手迄今为止,也不过寥寥18人的规模。
就这还是周正找阿尔西姆帮忙,又从毛子那儿拐来一批有经验的无人机飞手,经过本地化的老带新培训后得到补强的结果。
但是现代无人机作战,也不一定非得像有人机那样“一人对一机”去打,凭借自动飞控和驾驶程序的帮助,完全可以实现“一人对多机”的操作。
原理也很简单,给无人机的自动驾驶程序预先设定航线即可,接下来的事就交给机载计算机和本地程序去完成。
不需要人为干预操作,无人机自己就能飞往指定任务空域,并维持简单的盘旋待命姿态,直到人工操纵远程接管或是收到新的遥控指令。
所以,在将第一批无人机手动控制起飞后。
代号“金雕”的无人机地面控制组,便不再去手动控制无人机飞往指定空域,没必要把人工时间浪费在这上面,让程序代管、由无人机自己去完成即可。
腾出来的人力资源,则去负责下一批无人机的起飞工作。
起飞和降落这种比较高难度的事,最好还是让人手动来做。免得出现什么无人机带弹摔了爆炸,进而导致整条机场跑道陷入瘫痪,后续无人机被迫中断起飞的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