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程序员KPI(第2页)
当然写得完,我可以写主角疯狂大笑,“哈哈哈……”两万个哈搞定。
但这样完全没有意义……
猪厂就犯了类似的错误,不过倒是没有考察代码量这么离谱,而是在研究bug数量的问题。
以千行代码bug率来判断绩效等级。
比如说一千行代码里面有1个bug,那么就是0.1%的bug率。
这也是许多公司对程序员的考核标准。
但是吧,这玩意和考核代码量本质上没啥差别。
因为bug率同样可以通过增加冗余的代码量来减少代码率。
刚刚不是一千行代码里面出现了1个bug吗?
那么我把这一千行代码给他弄成两千行,bug率不就减小了一半?
bug率和程序员的水平、理解、编程时候的状态等很多因素有关,甚至有些完全就是甲方没描述正确导致bug。
或者在引用别人的库时出了bug,然后莫名其妙背锅。
程序员写代码的过程本来就是不断与 bug抗争的过程了,要完全消除 bug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需求迭代迅速,系统不断膨胀变复杂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猪厂因为着急,连这种错误都犯了。
除了这些,其实挖人这事本身就不太有用。
猪厂想从黑洞挖人去打造3A级别的网游,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就算挖过去了,也作用不大。
即便是麦志浩这样的副组长,挖过去也用处不算大。
洪荒的开发小组十几个,只要不是主美、主程、主策划这种级别的被挖走,根本就难以复现洪荒的高度。
挖不走文韬本人和几个核心成员,挖不走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
被挖走的人还要融入完全不同的新公司,新的文化新的要求,怎么可能做出同等产品。
而那些被挖走的人,很快就在一个相对平庸的环境里废掉了。
是的,对比猪厂和黑洞的技术环境,猪厂的确是一个相对平庸的环境。
然后拿两年高工资,等到项目没了被裁掉,又想要回原公司发现已经匹配不了原公司的用人标准了。
再说了,黑洞的人有那么好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