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杨士奇的震惊,对朱高煦的恶意揣测(第2页)

这个体系,一听就是已经完善了啊。

随即杨士奇又想到什么,当即道:“恭喜你,能够进入汉京学院,想来肯定不简单。

这个学院每年招收三百人,这个要求恐怕很高吧?有没有人走后门呢?若是这样,你们作为普通百姓,又该怎么办?”

“客官,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可以去看看教育部发布出来的公示,都写得有的。

这三百人的招录,完全是看考试的成绩,只要成绩进入前三百,就能进。

考试的时候,试卷都是由朝廷统一的,不过大城市的试卷要难一点,地方上的略微简单一些。

而且监考都是有多方参与的,我们大王说了,谁要是敢在教育的事情动手脚,影响轻者斩首,造成些许影响者诛族,造成极大影响者,诛九族。

不仅是受贿的人,行贿的人也会面临同样的处罚。

大王发布诏书说了,事关教育的所有考试,必须保证公正,谁插手乱来都不行,哪怕就是王室的人,只要发现,一样斩立决。

而学院的老师若是带出了好苗子,比如考上了汉京大学,据说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还会给奖励金呢。

不过大学内部有调控名额,每年有二十个,这不包含三百个招录名额,是额外的。

这二十个名额是由学院联名可以推荐入学的,听说还要上呈教育部,教育部审批后,还要经过大王的审批同意后,才能生效。

这些我们不管,而且这样进来的人,肯定也不会差,反正那三百个名额,任何人都可以争取,只看自己的本事。”

“说到这里,你应该还不知道吧,只要是能够入学,其实花费并不多,在学堂与学院阶段,大王说了,朝廷会承担大部分费用,我们每个月需要的花费,其实并不大。

像我们家,如今我弟弟每个月的花销在一钱银,但我每个月都给我弟弟三钱银。

其实在大汉只要不偷懒,干事积极,都是能够挣到钱的。

而在学堂时期,花费更少,差不多一个月就是五十文钱左右,主要还是用来吃饭。

不过进入大学之后,朝廷只会免除小部分钱了,大部分需要自己花钱。

不过若是省吃俭用一些,其实一个月也花不了多少。

只要家中的人不懒,咬咬牙都是能够供得上的。

而且能够入学的,都是为大汉做出过贡献的人才可以,因为不管是学堂还是学院,符合年龄的人太多了,只能从贡献度来看优先级。

我弟弟入学院啊,就是因为我们大哥入军了,之前攻打吴哥王朝,后面又攻满刺加和苏门答刺,在我弟弟达到入学的年纪后,凭借着大哥做出的贡献,还有我们之前修路、建城、修运河的贡献,当时直接就确定了。

所以在大汉啊,想要读书还得要为大汉做出贡献,不然就得慢慢等,慢慢排。

不过因为有超过年龄就不招的限制,要是真的就这样等啊,恐怕有点难。”

杨士奇听着这些,心头满是震惊,他是对朱高煦出台这个政策的震惊。

天下人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够念书?哪个家庭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争口气,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朱高煦在这些人就读期间减少了百姓需要支出的花销,不仅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关键是入学以贡献度的优先级,又让大汉百姓心甘情愿的为大汉去做贡献。

利用天下百姓的这种心理,大汉朝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天下民心,而且还都是百姓自愿的,这简直可怕。

这是将人心玩弄到了极致,明明朱高煦是在达成自己的目的,但偏偏天下百姓都以为是他们的大王对他们好,每个人都拥戴朱高煦,拥护朝廷,拥护官府。

杨士奇想的都是朱高煦心机深沉得可怕,丝毫没有想过,朱高煦这是真的帮到了百姓,也真正帮百姓减轻了负担的同时,也是让所有真正普通的百姓看见了上升的通道。

真真正正的普通百姓,在任何时代其实都是没有上升通道的,然而在大汉有,这是朱高煦凭借一己之力开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