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渡口(第2页)
杜俊抱拳应喏,双腿在马腹一夹,领着徐盛急匆匆朝渡口驰去。
数百骑沿着寨内官道驰出六七百步,便来到渡口的中心区域。只见一片长宽各两三百步的空地中央,趴着一只巨大的石龟,龟背上托着一块丈余高的石碑,石碑正面刻了三个古朴庄重的大字‘浙阳渡’,背面刻着密密麻麻的隶体小字,记录了这座存在上百年渡口的各种建造细节。
空地两侧是四排供士卒居住的营房和马厩,以及两座仓廪。
再往前七八百步,便是渡口的主体了:一座用巨石和木材搭建的坚固码头,笔直延伸至江中,足可容纳一二十艘战船同时停靠。码头两侧的江岸上还矗立着十座箭楼和两座烽火台,静静护卫着这片水域。
江面靠近江岸处,整齐停靠着数十只大大小小的战船,船身高耸,桅杆如林,旗帜在江风中猎猎作响。
两只斗舰和十多只走舸挂起风帆,正在远处的江面上来回巡视。
从这些严密的防御设施中,可以窥见朱治溃败给钱塘带来的巨大冲击。若非这场大败,钱塘周围数里的这些坞堡、营垒和水寨,绝不会如此轻易地被严毅军占领。
此刻,数百名穿着粗布葛衣的百姓正聚在码头四周,畏畏缩缩地望着眼前这支剽悍的骑军。
杜俊一面吩咐士卒将一块块半丈宽的登船板抬上码头,一面指着百姓介绍道:“这些都是居住在附近的里民,大多是在江上讨生活的渔夫和漕夫,因军中缺少船夫,末将便将他们召集了过来。”
徐盛自然清楚他所谓的‘召集’是什么,无非是采用暴力手段将这些百姓强行驱来劳作。
与运城、仁城的百姓对钱铜、邹他充满仇视不同,钱塘的百姓虽然生活艰苦,但至少未被当做牲畜般奴役,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他们对钱塘官府仍存有一些归属感,将攻伐钱塘的严毅军视为侵略者,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和排斥。
在行军途中,徐盛就已清晰感受到这一点了。 他大声安抚了百姓几句,回头朝杜俊认真叮嘱道:“少君的军法你是清楚的,不得劫掠、伤害百姓,每日的劳役钱要补足。待这场战事结束后,你马上派人将他们送回各里。”
徐盛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丝毫不敢大意,须知一旦处理不好,激起民变,对全军的作战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杜俊也清楚这一点,肃然道:“司马放心,卑下已派人向幕府禀报此事,相信今日便会有人赶来处理此事。”
徐盛犹不放心,又叮嘱了他几句。
杜俊麾下士卒这时已经将登船板固定在码头两侧战船的船舷上,开始指挥百姓登船。
百姓们排成两列,老老实实地朝战船走去。
他们中的大多数,将进入战船底舱充当划桨手,操作桨橹。
少数擅长操船的则是在甲板上充当舵手、缭手和斗手,操纵战船行驶。
数十名守军手执兵刃,紧跟在百姓身后登上战船,以做监视,防止出现什么意外。
待这些守军登船后,数百骑卒方才牵着马匹,小心翼翼地登上战船。
运送徐盛部的战船由四只斗舰和十只江舶组成,算是水寨内船体最大的一批战船了。
十四只战船的满载量大约是一千五百人,运输五百骑军绰绰有余,但由于战马的存在,甲板上仍显得比较拥挤。
徐盛登上的是一只长二十米、宽四米的斗舰,周围的士卒有意给他留出了一片宽敞的区域。
他站在结实的甲板上,手按船舷,举目眺望,只见江面宽阔无垠,水天一色,仿佛与远方的天际融为一体。江水汹涌澎湃,波涛层层迭迭,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徐盛心中涌起一丝难以言喻的震撼,远观钱塘江时,他还没有这种感觉,如今登船渡江,置身于茫茫江面上,他才体会到自身的渺小。
浙阳渡口前的这片江面,足足有四五百米宽!